上海市崇明区明珠小学正在创建上海市无废校园,如何让校园的小主人翁——学生们也参加到这场绿色行动中来?学校发起了一场“校园垃圾房设计”活动。
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科学、数学、美术等多个学科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垃圾分类的概念与方法,开展实地测量,确保垃圾房的尺寸适合同学们的身高,还要思考如何在设计中融合校园特色“竹文化”……
几份优秀的学生设计稿在全校评比中脱颖而出。经过整合,学生们的智慧结晶已经转化为实物,在校园里正式投入使用了!
让明珠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校长陈飞感动的是,活动结束后,仍有不少同学不断修改自己的设计稿,还不时敲开办公室的门,与他交流探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被这样一场绿色行动点燃,持续燃烧……
创办于2007年8月的崇明区明珠小学,是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三校合并异地新建的公建配套小学。学校816名学生来自来自全国26个省份,随迁子女占67%,多孩家庭子女占47%。
基于这样的校情,作为上海市首批新优质学校的明珠小学,提出了“悦纳人人 人人出彩”的办学宗旨,也就是悦纳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孩子、成就每一位教师、影响每一位家长。
学校里不少学生的成长经历较为单一,明珠小学聚焦“立足学科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项目,扎实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丰富学生们的成长经历。
一场“校园寻宝”活动让明珠的校园沸腾了——学校的科学、劳动、数学教师共同发起了“自制指南针,轻松辨方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学生们开动脑筋,尝试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制作指南针。他们“脑洞”大开,“研发”成果类型各异,有悬挂式、漂浮式、立体式指南针等等。
完成制作指南针后,学生们便拿起老师给的藏宝图,前往校园的角角落落寻找宝藏。
创新的活动让学生们感到学习可以如此有趣,学以致用的过程更是让学生们大呼过瘾。
走进明珠小学的校园,你会发现“竹文化”弥漫在校园的每一处——
学校种植了三片竹林,共有二十余种竹子;学校选择竹笛吹奏的音乐作为上下课铃声;师生们的竹叶贴画、竹墨吹画、书竹画竹等作品点缀着校园文化廊……
学校深入挖掘“芦家埭传统竹编艺术”社区资源,将其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积极打造“以竹育人 以文化人”的“竹文化”教育特色。
学校将“竹”作为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了“竹韵”“乡土竹编”“竹竿舞”“竹墨吹画”“竹诗词欣赏”等独具特色的“竹文化”课程群,引领着孩子们赏竹、吟竹、颂竹、书竹、玩竹、创竹,在竹文化浸润中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还提炼了竹子“坚韧不拔 、节节向上”的品格作为学校精神,开发了注重小幼科学衔接的小学低年级综合活动课程体系——“竹娃‘综’动员”,为儿童入学适应、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学校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竹娃探家乡”,内容涵盖26个省份的红色基地、民俗民风、名人名胜等,让学生在亲历真实问题的发现、探索和解决中培育家国情怀,提升综合素养。
面对校园里小眼镜、小胖墩的不断增多的情况,作为上海市“每天锻炼一小时”试点学校的明珠小学,将竹竿操、竹竿舞等融入大课间操、体育课内容,引导学生在蹦蹦跳跳中提升身体素质、感受运动乐趣。
“有幸成为你们的导师,伴你开启新学年,踏上新征程,期待成为你们的良师益友,和你们分享快乐的故事,帮你们分担成长的烦恼,为你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倾听你们内心的声音……”新学年伊始,一场全员导师制签约仪式,建立起学生与老师的紧密联结。
针对不少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意识薄弱、能力不强的情况,明珠小学深入落实全员导师制,推动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指导者,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学生小蒋性格内向,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从不主动发言,下课后也不和同学们打交道,常常独自坐在座位上发呆,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玩笑……
导师韩鹤立了解到,小蒋二年级时从外地转学而来,家里还有个小妹妹,由于父母工作忙碌,和他交流很少,而且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指导他的学习。小蒋觉得自己的表现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便产生了自卑心理,不安、离群等状况也随之而来。
为了融化小蒋冰封的内心,韩鹤立有意无意地找他聊天,还让他帮忙收发作业本,慢慢和小蒋亲近起来。课上,小蒋有了点滴进步:敢举手发言了、回答问题的声音变大了,于是韩鹤立再进一步常常在全班面前表扬小蒋,还把他的进步表现及时告知父母……
一套“组合拳”下来,小蒋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了,也愿意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家长也反映,小蒋在家学习自觉,喜欢把班里的故事说给父母听,还会主动做家务。
像这样的学生“蜕变”故事,在明珠小学还有很多。
学校还在“家长端”下功夫,一方面采用“走出去辅导、请进来指导”的工作策略,让班主任、学科教师、导师走进家庭,在家访的过程中对家长进行家育指导;组织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等,把家长请进来进行当面指导。
另一方面开发了提升家长家育意识和能力的三类课程,即基础课程、专题课程和个性化课程。课程尤其受隔代抚养家长的欢迎,他们感慨以后自己也能“教而有法、教能得法”了。
作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的明珠小学,始终坚持“不挑选生源、不集聚资源、不追求排名”,坚持回归育人本原。无论学生的家庭情况如何,之前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学校都相信可以通过适合的教育激发他们的成长力。
在校长陈飞看来,做教育必须“俯下身来”,尊重、赏识、发展每一位孩子;要尊重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要尊重孩子个体的差异,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
他相信,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尊重、足够的时间、足够的阳光雨露,相信一定会迎来姹紫嫣红春满园的教育新生态。”
文字:袁曼舒
视频后期:郑逸洁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