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教在今天,想在明天”,改变重能力训练、轻人格养成局面

摘要:培育“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时代新人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要有丰富的生命情感;既要有必备的能力,也要有健全的人格。新形势下,要切实改变重学科知识传授、轻生命情感培养,重能力训练、轻人格养成的局面,引导学生成为在身体、知识、能力、情感、人格等方面都健全发展的人。

「完善知识结构」

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把原本统一、完整的生活经验加以割裂和肢解。他主张,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作为有机整体的儿童。

现实问题往往不是靠单一学科知识就能解决的,要改变“考什么就学什么”的状况,破除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之间的阻隔。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应突出综合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倡导为成为完整的人而全面求知,是理解自然世界、社会世界、自我世界的钥匙。

一是学会求知方法。

在数智化时代,信息泛滥、知识爆炸,知识的半衰期缩短。如何从信息与知识的汪洋大海中学会筛选、甄别、比较、去伪存真,进而获取最新、最有价值、有确定性的知识?这些能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当前,求知的渠道日益多元化。除了向书本、向实践、向长者求知之外,还应学会利用人机协同来求知,发挥人与机器各自的优势。通过人工智能引导的训练学习、人工智能支持的协作学习、人工智能赋能的探究学习,实现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以及智慧的共创共生。

二是兼顾科学与人文。

一般认为,科学重认知,人文重体验;科学精神关注实证与逻辑,人文精神关注价值与意义;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关注人类的需求和福祉的人文精神,可以在科学实践中得到培育;科学想象力的激发,亦需要人文学问的滋养。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有助于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一个掌握知识又具有情怀的人,才能更好地把握应用方向,确保科技向善。

三是创造新的知识。

人类不仅要认识世界,还需改造世界。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类型。前两类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后两类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从广义的知识论来看,学生的学习要兼顾各类知识,注重知识的应用,促进知行合一,并勇于创造新知识。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解决“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问题,需要一批批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科学家、人民教育家黄大年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他关注的不仅是当下的科研,还有中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以黄大年为榜样,拔尖创新人才应立志为科技自立自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丰富生命情感」

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一志向充满对生命的仁爱之心,蕴含丰富的生命情感。生命情感是对生命的体验、感受,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丰富的生命情感,是展示良好行为的基础。在数智化时代,人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能力主要是情感能力。

第一,树立健康第一意识。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健康观则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方面。要树立完整健康观,反对以健康为代价(如牺牲睡眠、运动时间)换取成绩的功利化做法。

身体及身体与环境互动,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基础。健全的心智依赖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因素也反过来影响身体健康。针对课间10分钟被关在教室里、厕所社交等时有出现的状况,有必要创造必要的时空,引导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社会实践,进而亲近自然、舒展身心。

第二,开展生命教育实践。

要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等多层面开展生命认知、生命实践体验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珍视生命的价值。这里面,尤其应警惕互联网络对学生生命观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虚拟的生命观、缺乏对生命的真实体验与感悟等。

生命教育不能光靠灌输,可组织学生走进产房、养老院等场所,开展真实情境下的生命教育活动,进而提升自我生命关怀意识,增强对他人的关心关爱。同时,还可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如春节与生命更新、清明节与慎终追远、中秋节与团圆祈愿、重阳节与敬老爱老等。

第三,提升社会与情感能力。

社会与情感能力,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负责任的决策。面对青少年焦虑、抑郁问题高发的迹象,要积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的倾向,引导学生从事富有精神追求的活动,建构心理韧性等。

爱是最核心的积极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积极的生命情感会激发人的爱心、引发朝气蓬勃的生命状态,消极的生命情感会导致对他人的漠视以及自我生命的沉沦。真正地爱孩子,就是要为他们长远的幸福考虑,就是要让爱充盈于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

「培养健全人格」

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思想,击中了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致命要害。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人格的力量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是人的底色。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是育人的本质要求。

一要推动五育融合育人。

五育融合特指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需促进五育之间的关联、互动、平衡,改变智育“一家独大”的局面,提升教育完整性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教师在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比如,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经历输与赢,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发挥美育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作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磨砺意志,从而珍惜劳动成果和幸福生活

二要以教育家精神育人。

人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的精神,引导教师做“经师”与“人师”统一的“大先生”,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追求,让所有学生都得到“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的影响,更好地成人成才。

新形势下,应强化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能建设,将师德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以师德促进师能、以师能践行师德,以教师的良好师德师能引领学生成长。

三要引领学生自我建构。

通过优化家庭教养内容与方式、提升学校育人水平等,为学生人格成长提供积极的环境影响。比如,遵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个体成人序列,把握激发情感、规范行为、陶冶性情等关键环节,促进个体与自我、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还要看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源于经受正常压力或挫折,更来自积极经验的累积。家长、教师等要关注、倾听、回应学生的积极需求,为其积极经验的建构提供机会与平台。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所呼吁的,“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归根结底,要拓展培养时代新人目标的广度,注重培养知识结构完善、生命情感丰富、个体人格健全的人,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提供更全面的目标指引。在拓展宽度的同时,还需提升高度、延伸深度。一方面,注重思政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另一方面,扎根文明文化土壤,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中得到深层心灵滋养,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

(作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副研究员 朱仲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桑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