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系统是保障小区治安的基础系统。如今,不少小区都用上了“数字化**系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数字化**系统往往需要用户下载应用程序,才能实现“开门”功能。最近,我们接到多个小区居民反映,他们小区使用的一款“亲邻”**系统,手机端软件在使用时经常弹跳广告,一不当心还会跳转第三方软件,信息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

_回家开门的视频_开门回家广告得看多久

“打开以后都会有广告,我点一下开门的话它就一定会弹出这样一个广告位。”孙女士家住静安区的永和家园小区,这款“亲邻”APP是小区**的开门软件,但让业主们头疼的是,点击“开门”以后,软件会自动弹出广告,哪怕只是轻轻晃动手机或不小心触碰广告界面,就立马会跳转到第三方软件的界面,还会**下载。

“打开门以后,我就把手机自然垂下,就会跳转到第三方的外部平台去,主要都是一些购物,涉及到像叮咚买、京东还有抖音、购物网站或者是那种短视频网站。”一位居民向记者演示了过程。

而如果想要关闭广告,也没那么容易:“关闭”按钮小到几乎看不清,只要手指误触其它地方,就会跳转到第三方下载页面。据介绍,原本小区**用的是“亲邻”的小程序,今年2月,小区居民突然被通知必须使用APP,随后就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弹出和界面跳转。居委会工作人员对此称:“这是原来我们整个镇里面做的亲邻系统,84个小区全部是做的'亲邻',后面我们就接到通知,'亲邻'方面称小程序不能用了,一定要下载一个APP。”

_开门回家广告得看多久_回家开门的视频

而这款开门APP还并非只在静安一些小区使用,虹口的世博家园小区用的也是这套**系统,同样也让业主心烦。“用起来很不方便,一点进去就跳广告,根本没有点什么东西就跳转第三方平台界面,而且要很久我才能退出来。”居民们吐槽。

记者了解到,这款APP由深圳亲邻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在其下载页面的评论区里,有大量对软件使用过程中频频弹出广告、跳转第三方平台的负面评论。而一份企业与某小区的合作公示方案中显示,这款设备由“亲邻”公司免费安装,但相关广告收益全部归企业所有。

记者电话联系到了“亲邻”公司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如果想无广告使用,那就要花钱购买会员。“APP下面有一个购买会员,直接就能关闭广告。这个没办法,都免费给你送设备了。我们就靠广告收益,如果把广告关了,公司早倒闭了。”

回家开门的视频_开门回家广告得看多久_

事实上,“亲邻”方面能获得的除了广告收益,还有大量的用户信息。一些小区甚至还需要手机录入业主的人脸信息才能开**。对此,业主们顾虑重重:“之前看了很多反诈的宣传,用人脸会导致诈骗,所以这样365度录人脸我们都觉得有问题。”

而“亲邻”最新的一份隐私政策罗列了数条信息可能被共享的场景与共享信息的第三方,并特别注明,该“隐私政策”并不适用于这第三方产品,意思就是说,如果客户信息被第三方用了,他们免责。这就让不少业主更担心了:“它说由它跳转出去的三方网站,如果获取到了你的信息是属于免责范围,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它是非常容易弹出并跳转到其它第三方APP的,然后它的免责协议里面又将这条放上去,而如果我不同意,我又无法开门。”

_开门回家广告得看多久_回家开门的视频

在“亲邻”的营销手册上,“用户画像”、“广告精准投送”正是他们吸引广告投放的一大卖点。他们的隐私政策里也写着,用户的相关信息在经过脱敏处理后会被提供给广告、分析服务行业的授权第三方。

对此,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凌力认为,该软件存在信息过度收集的情况。“****和各种**都有这样一个原则,叫最小必要原则。就是说使用采集的数据也好,分析的数据也好 ,使用的数据也好,就不要超出你这个功能必要的范畴。用于开门的APP,能够去开门就足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去做用户画像,这就是一种过度操作。”

汪翔**也认为:“合作伙伴信息共享应当是仅限于这款APP它本身功能的正常使用,而不是其它商业外延的拓展和开发,否则就涉嫌滥用或侵害公民的个人信息。”

开门回家广告得看多久__回家开门的视频

2023年,**工信部就明文规定“不得频繁弹窗干扰用户正常使用,或利用‘全屏热力图’、高灵敏度‘摇一摇’等易造成误触发的方式诱导用户操作”。**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不得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也有明确要求。值得深思的是,重重规定下,这款“亲邻”软件还能堂而皇之进入大量社区,甚至成为部分社区唯一的**系统选择,到底是谁给它大开了方便之门呢?

就在新闻播出前,“亲邻”方面发来了书面回复,称他们的APP已做过多次升级,目前已降低了开屏广告的推送频率,并表示设置了清晰的关闭按钮,且已采取安全脱敏、加密等措施来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不过,这些声明和居民们的使用体验显然不相符合。亲邻科技官网显示,截至2023年,亲邻APP服务社区超过60000个,手机开门用户突破2800万,智能开门次数突破32亿次,庞大的数据背后无疑是庞大的广告收益,只是不知居民们信息安全到底该由谁来保护呢?

看看新闻记者: 彭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