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价格大涨,出口企业运费成本却“降低”,全靠这个“伟大的创新”

摘要: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金融与保险主题论坛上,嘉宾们讨论热烈。

去年12月,中哲集团旗下的中哲物计划于今年3月向欧洲发运14个集装箱大货柜,后由于红海局势影响,海运费大涨,运价比公司预计费用高出约15万元,但公司最终运费成本不但没有上涨,反而还比正常情况压低了8万元。原来,企业担心海运费上涨,建立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多单,通过套保交易,期货端盈利23万元,与运费上涨部分相抵消后,运费成本不增反降。

这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贺军10月23日在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金融与保险主题论坛上介绍的案例。

去年8月18日,上期所和上海航交所合作,基于上海航交所发布的运价指数,挂牌上市了我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填补了我国航运衍生品市场的空白。

在一些航运业人士看来,这是“伟大的创新”。今年以来,海运价格一度上涨5倍,如没有航运指数(欧线)期货对冲,那些无法提前锁定价格的出口企业,包括货代企业等,只能独自承受运价上涨带来的损失。

企业的认可也体现在交易量上,贺军介绍,上期所航运指数(欧线)期货的成交量和活跃度远超其他市场,今年1至9月的成交量是其他境外4家期货交易所200多个合约的6.3倍。

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推出顺应了中国外贸模式的变化。上海环世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林杰认为,过去中国主要是依靠代工,货物在国内码头交付,海运环节就不关国内企业的事了,如今中国品牌、供应链都在出海,因此海运价格与大量企业经营息息相关。

不过,该集运指数期货刚推出时,许多人都在观望、了解,不敢贸然出手。“这是因为期货套期保值不是简单的买入、卖出过程,是需要跟企业的具体业务场景特点紧密结合,这涉及管理、财务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肖健分析。

从观望、了解,到逐渐开始参与交易,期间主要发生了两件事:一是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推出后,过了一段时间海运价格开始剧烈波动,指数期货刚好可以发挥平抑波动风险的作用;二是随着越来越多主体,包括金融机构的加入,让交易逐渐活跃起来,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开始体现出来。

“一开始现货价格上涨后,期货价格才跟着上涨,随着参与主体增加,指数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越来越强,期货涨了,现货才跟着涨,期货跌了,现货也慢慢跟着跌了。”中信建投期货董事长王广学说。期货价格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只有实现价格发现功能,它才能真正成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本次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金融与保险主题论坛举办的目的就是推动创新、促进发展,因此论坛上,嘉宾们也纷纷建言献策。

比如林杰就指出,集运指数(欧线)期货能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标的是上海航交所的航运指数其稳定性获得了市场的验证,是全球公认的可靠的指数。而上海航交所不仅有欧线指数,还有美线等各方向的航运运价指数,未来,期货交易可以延展到各个航线。

“虽然全球班轮市场本身是联动的,但不同航线确实也有很大的结构性差异。我们是经营亚洲区域航线,是否能利用集运指数(欧线)期货进行跨航线套保操作,还需要专家的专业判断和数据分析。”海丰航运总裁纪文光说:“但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参与肯定有助于集运指数期货的发展。”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