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强省江苏,有一颗耀眼的新星,她就是吴文化博物馆。该馆2020年6月才建成开放,2021年就捧回了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今年,该馆不仅成功获评“**一级博物馆”,更将博物馆界重磅大奖“2024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收入囊中。


“出道即巅峰”,吴文化博物馆已经成长为吴中乃至苏州地区重要的文化名片。近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动来到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吴文化博物馆,探寻“年轻”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之路。


吴文化博物馆坐落于苏州澹台湖景区宝带桥南侧,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宝带桥遗产点西南侧,是全国第一座全面展示吴地文化的综合性特色博物馆。它的外观简洁时尚,又体现着中式审美。据介绍,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的街巷和院落,从高处俯瞰,不同单元的组合连接,使整个建筑空间好像一个“吴”字。

馆长陈曾路介绍,吴文化博物馆常设展由“考古探吴中”和“风雅颂吴中”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从考古学的角度解读吴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勃兴;后者则包含“吴风”“吴雅”“吴颂”三个展览,解读、展示秦汉、明清至今的吴地文化、吴地风物、文化传承等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诠释吴文化的内涵。


“江南文化始泰伯,千年古韵映水乡。”三千多年前,泰伯奔吴,创立勾吴古国,传播中原文化,让长江下游告别蛮荒。时至今日,一件件珍贵文物陈列于吴文化博物馆,诉说吴地的故事。良渚文化的黑衣陶刻符贯耳罐,四个刻划符号被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讨论;楚途盉为青铜酒器,经考证可能是吴人攻楚得到的战利品;鹦鹉首拱形玉饰利用鹦鹉剪影勾勒器型轮廓,显示南方吴国独特文化风貌;釉里红云龙瓷盖罐造型端庄、发色艳丽,是国内外罕见的早期釉里红瓷器;朱碧山银槎为长须老者乘槎凌波之状,显现了技术精湛的元代银作工艺;青花束莲纹盘硕大规整、青花色泽浓艳,是明宣德官窑器中的精品。

除了文字、实物、影像等展现形式,吴文化博物馆还加入了场景还原、三维动画、AR感应、趣味小游戏、气味感知等互动体验,让文物“活”过来,给观众提供“可看、可听、可闻、可触摸”的别样观展之旅。


“世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启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展”“山水舟行远——江南的景观”……开馆以来,吴文化博物馆策划了一系列讲述江南故事、吴地故事、环太湖故事的展览,打开了江南文化的新视野。该馆在策展上并不囿于本地,而是有着全国乃至国际的视野。他们推出了“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世间神祇——中古以降山西寺观与墓葬中的图像”“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伊特鲁亚人——古代意大利的贵族”和“艺术的帝国——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古罗马文物精品”等展览,均轰动一时。


为丰富博物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形态,2021年6月,吴文化博物馆开启“博物馆演绎”项目,成立全国博物馆首个素人演绎组织——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目前已完成以馆藏文物“双鸾瑞兽纹铜镜”“银槎杯”为原型的原创剧目《身临其“镜”》《寻槎记》《水》的编排,定期进行演出,服务观众超5万人次。同时,他们围绕基本陈列、重要特展及社会热点,开展环境戏剧、主题诗会、戏剧工作坊、舞蹈工作坊、剧本围读等社会教育活动103场,参与观众超4000人次,广受社会欢迎。


“走自己的路是很难的事,大博物馆的模式不一定适用于中小博物馆,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元化会让文博行业变得更有意思。”谈及博物馆发展实践,陈曾路举例,可以关注本地一年四季的农产品作物,节气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一个地方人们的生老病死……这些都可以成为博物馆策展的主题。他认为,“博物”是博物馆的分内之事,讲好本土故事、传递情感价值是打破“千馆一面”同质化困局的好办法。

博物馆是一个地方发展程度的指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如何自我造血,让博物馆能够“自转”起来,是每个博物馆人需要考虑的事情。陈曾路提出,吴文化博物馆要打造“产业友好型”博物馆,发展产业领域的“核心合作伙伴”,探索博物馆成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样板间”,布局各类新应用的“场景空间”,通过原创展览输出、特色教育项目开发,跨界融合、线上线下联动等形式输出“大文创”,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关联度,为自己开辟越来越大的广阔新天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摄影 张冬青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