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稀之年仍在孜孜以求
对于做药的人而言,一辈子能做出一个新药就非常了不起。
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工程院院士丁健研发的14个抗肿瘤一类新药进入临床研究,其中谷美替尼在**和日本获批上市,3个提交上市申请或预申请,10个处于临床研究(其中3个同步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开展临床研究)。
面对如此不俗的“成绩单”,71岁的丁健依然有一种紧迫感,只要不外出几乎每天都在**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工作超过10小时。
今天(10月23日),这位古稀之年仍在孜孜以求的科学家获颁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深耕抗肿瘤新药研发】
时光回溯到1992年,丁健从日本学成归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上海药物所做博士后。
他坦言,那时没完全想好是否长期待下去,因为国内的科研条件不尽如人意。但两年后他决定留下来,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国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原创新药,药企以仿制药为主,甚至质量还不过关,而进口药老百姓又吃不起。”
这一选择的背后,是“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的朴素愿景。
一直以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和新发病例均居世界第一,且大多数恶性肿瘤缺乏有效药物。深耕抗肿瘤新药研发,丁健一做就是30年。
起步艰难——没有研究生,科研经费少得可怜,实验房老旧;当时的方法也落后——筛选药物的细胞就那么几株,与患者肿瘤真实情况相差甚远,无法做出准确的药理评价……
目前,丁健团队建立了贴近临床国际前沿、符合**人基因特征的筛选体系,包括超过400例以**人高发肿瘤如肝癌、胆管癌等一系列模型及类器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肿瘤药物筛选体系,完成了超过百万次的筛选服务,为全国30%的科研机构和药企提供了服务。
丁健(左二)与科研人员讨论
他们研发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抗肿瘤新药。其中,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的谷美替尼,客观缓解率为70.5%、对难治性脑转移有效率高达85%。该药于2023年在我国附条件上市,同年进入**医保,上市一年已惠及5000名**患者,多次被纳入**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谷美替尼今年在日本获完全上市,成为首款由我国科学家研发并由我国企业推动在日本上市的新药。
作为首席科学家,丁健2015年发起并牵头**科学院“个性化药物”战略性先导A类专项,为我国抗肿瘤药物精准治疗的国际同步化战略实施,抢占国际新药研究制高点,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其团队围绕抗肿瘤药物易耐药的世界难题,发现了十余个疗效监控标志物,得到国际认可;提出的序贯式联合用药策略,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丁健团队研发的20个抗肿瘤新药实现成果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做科研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采访中,熟悉丁健的人不约而同提到他的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丁老师从不故步自封,也不会用自己的科学发现来束缚自己。他在国内率先做了细胞筛选,当很多人涌入这个赛道,他又率先探索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上海药物所所长李佳说。
“丁老师常向我们提问,最近有什么新仪器?他非常关注科技前沿动态。”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奕说。
“与丁老师讨论科学问题,完全可以敞开说,他一点儿没有架子,谦和包容。”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耿美玉说。
丁健(左二)在实验室指导
除了在科学无人区“拓荒”,丁健还以其战略眼光对上海药物所的基础研究以及浦东新区的生物**产业作出贡献。
2003年上海药物所从浦西搬至张江,丁健于2005年接替陈凯先院士担任所长。
“丁老师说,做科研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经常让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李佳说。
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杨春皓对此同样印象深刻。“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做药物化学容易‘散’,它时刻提醒我不要浮光掠影,而要聚焦研究目标。”
当时,**科学院与上海市进行战略合作,上海药物所成为先行先试的“桥头堡”,与张江生物**企业展开了密切合作。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既促进了张江生物**产业发展,也让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丁健说。
如今的张江集聚了上海三分之一的生物**从业人员,身为浦东新区科协主席、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行业协会会长,丁健大力发展企业会员,促进企业之前的深度交流。
“令人感佩的是,丁老师即使担任所长期间,行政工作繁忙琐碎,也从未停止过科研。”**科学院院士、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岳建民说。
【要忍受寂寞,还要忍受失败】
都说“十年磨一剑”,但对于做新药来说,几十年磨不了一剑也是常态。
“科研这条路很难,要忍受寂寞,还要忍受失败。”丁健说。他与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段文虎曾经合作筛选出了一个很有潜力的化合物,不管是临床前评价还是小鼠试验结果都不错,但做灵长类动物试验时发现它的代谢特征发生了明显改变,“我们当时已和企业签订了转让合同,也准备申报临床批件,但为了对药物和企业负责,我们团队果断忍痛告停。”科研,就是一次次失败后,一次次积蓄力量再出发。
直到现在人们依然谈癌色变,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都不足20%。“我和所有做药人有一个共同梦想——出新药,把恶性肿瘤变成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实现带瘤生存。”丁健热切地说。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对此,他深以为然。因此即使到了今天,古稀之年的他依然勤奋不辍,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