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生13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追忆他的几则艺坛往事,以表达纪念之意。


上海滩一炮打响

1913年秋天,梅兰芳在北京已经崭露头角。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专程到北京,邀请名角王凤卿和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王凤卿那时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了,而梅兰芳只是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年仅19岁。许少卿讲定王凤卿挂头牌,包银每月3200元;梅兰芳挂二牌,包银每月1800元。其实,起初许少卿对梅兰芳只肯出1400元,但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坚持要加到1800元,并且说:“你如果舍不得这个价,那就在我的包银里匀给他400元。”许少卿只好答应。

到达上海后,王凤卿先领梅兰芳去拜访了新闻界、文艺界的朋友,如《时报》的狄平子、《申报》的史量才、《新闻报》的汪汉溪,以及文艺界的吴昌硕、朱古微、俞粟庐、徐凌云等。在演打炮戏之前,他们应金融界名人杨荫荪之邀,到南京西路张园的结婚堂会上唱一出《武家坡》。堂会设在园中安垲第的一个大厅。那天,台帘一掀开,台下就是一个满堂彩。梅兰芳唱[西皮慢板]和对口的[快板],彩声不绝,出窑、进窑的身段也都有叫好声。观众很喜欢梅兰芳这位生疏的角儿。王凤卿的唱腔则更是受到台下的欢迎。这次演出非常成功,可说初战告捷。


王凤卿、梅兰芳(右)演出《汾河湾》

11月4日开始,梅兰芳正式在丹桂第一台登台演出,这个戏院地处闹市的四马路(今福州路)大新街口。第一天打炮戏,梅兰芳的戏码是《彩楼记》,排在倒数第二。他很早就到化妆间,心里有点紧张,但很快就镇静下来。临到上场,台上打着小锣,检场的掀开台帘,梅兰芳顿觉眼前一亮,因为台前的一排电灯一下子全部开亮了。他初次踏上这陌生舞台的地毯,看到半圆形的新式舞台,和那种有两根柱子挡住观众视线的旧式戏台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梅兰芳兴奋起来,打完引子,坐下来念定场诗、道白,接着是八句慢板,就得了个满堂彩。上了彩楼,他唱[西皮慢板]转[二六],当唱到垛句“也有那士农工商站立在两旁”,梅兰芳用了比较新颖的唱腔,观众热情地叫了好。上海观众对这位青年演员俊雅的扮相、新颖的唱腔、切合人物的表演非常赞赏。梅兰芳在上海首次露演,一炮打响。第二天贴演《玉堂春》《取成都》,第三天是《武家坡》。三天的打炮戏演得红红火火,卖座极好,观众普遍称赞这次新来的角色,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没得挑了。

唱完三天打炮戏之后,许少卿准备了丰盛的酒肴,为王、梅二位庆贺。王凤卿见许少卿对梅兰芳很满意,就趁热打铁,说:“许老板,上海滩上的角儿都讲究压台,你何妨让我这位老弟也压一次台。”许少卿忙接着说:“只要您王老板肯让戏码,我一定遵命。”梅兰芳对王凤卿的提携十分感激。

为了演好压台戏(也称大轴),梅兰芳与从北京赶来的朋友冯耿光、李释戡等商量戏码。他们一致主张排演几出刀马旦的戏,因为这种戏扮相和身段生动好看。梅兰芳觉得这个意见很好,决定先排《穆柯寨》,于是请茹莱卿先生给他赶排,于11月16日正式贴演。这是梅兰芳第一次在上海演大轴,也是他第一次扎了靠登台演出,虽然有些不习惯,但是效果非常好。后来他又贴演头本《虹霓关》。王、梅两人在沪的演出,原来约期为一个月,但因观众踊跃,欲罢不能,许少卿要求续演半个月。最后一天演出,梅兰芳献演了《汾河湾》。这次到上海首演,梅兰芳大获成功,沪上报刊纷纷发表报道、评论,有的报纸甚至称誉梅兰芳为“天下第一青衣”“环球第一青衣”。


梅兰芳《虹霓关》剧照

梅兰芳在上海演出间隙,到著名的新式剧场“新舞台”去观看了时事新戏《新茶花》《黑籍冤魂》等。这些新戏内容讽世警俗,表现近现代人的生活,表演也有许多新的玩意儿,比较靠拢话剧,写实性较强。《黑籍冤魂》中真的黄包车也上了台。梅兰芳看了感到新鲜。他还观看了春柳社演出的话剧。他只觉得上海舞台上的一切,都在进化,都在向新的方向朝前迈进,一股海上新空气向他徐徐吹来。受新的思潮影响,梅兰芳回到北京后,也编演了许多时事新戏,如《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等,在北京着实轰动了一段时间。


梅兰芳《穆柯寨》剧照

梅兰芳首次在上海登台演出,一下子就唱红了,成名了。此后他频频到沪,均受欢迎。当时上海的报刊对他的演艺评论、赞誉很多。《游戏世界》曾刊登一篇趣文,写道:梅兰芳跟随王凤卿第一次到上海时,戏馆老板给王凤卿端来燕窝汤解渴,而给梅兰芳喝的是绿茶;第二次他们到上海演出时,戏馆老板给王凤卿、梅兰芳喝的都是燕窝汤;第三次他们到上海演出时,戏馆老板给梅兰芳的是燕窝汤,给王凤卿的却是绿茶了。梅兰芳学戏在北京,唱红在上海,这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伶界大王”情谊深厚

谭鑫培为京剧“后三杰”之首,向有“伶界大王”的称誉,而梅兰芳则被誉为继谭鑫培之后的第二代“伶界大王”。两代“伶界大王”有着深厚的情谊。

梅家与谭鑫培渊源很深。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是同治、光绪年间声誉最隆的京剧旦角演员,掌管四喜班多年,曾为内廷供奉。谭鑫培,幼年入北京金奎科班,习武生和老生。出科后搭三庆班,先拜程长庚,后拜余三胜为师。程去世后,谭鑫培改搭四喜班唱老生。而梅兰芳的伯父、著名京剧琴师梅雨田,又长期为谭鑫培操琴。所以,梅家与谭鑫培有着不寻常的关系,梅兰芳也一直管谭鑫培叫“爷爷”。


《同光十三绝》(同治、光绪年间13位著名京剧演员)画像,谭鑫培(右二),梅巧玲(左三)

梅兰芳从小就钦佩和迷恋谭鑫培,把他看作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谭鑫培也很喜欢这个小同行。梅兰芳离开喜连成科班后,改搭鸣盛和班和双庆班,勤学苦练,技艺日进。1911年北京评选“菊榜”,梅兰芳荣膺“探花”头衔。他后又从师王瑶卿,逐渐崭露头角。不久后,让梅兰芳感到幸运的是,竟然有了与谭鑫培同台演出的机会。民国初年,在大栅栏广德楼,梅兰芳与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同台演义务戏。之后梅兰芳又有机会与老谭合作演出。第一次是在1912年冬天,正乐育化会组织两天义务戏,约梅兰芳陪谭鑫培唱《桑园寄子》,地点在天乐园。梅兰芳一口答应,知道这是谭老板提携自己。那天,梅兰芳到了后台,请老谭对词儿。老谭问他你跟谁学的,跟谁唱过。梅兰芳回答跟吴菱仙学的,跟贾洪林唱过,老谭就说:“那就甭对啦,我都有肩骱交代。”那次演出,梅兰芳觉得非常愉快,唱、念、盖口、身段、部位,老谭给他留的尺寸,恰到好处。而“手攀藤带娇儿忙登山界”的身段,老谭一手拉小孩,踹着锣鼓点,一手作攀藤登山的样子,同时甩髯口,场面的鼓点子衬托着身段,舞台气氛分外真切、紧张、动人。梅兰芳从未见过这样准确、自然而精彩的表演。演出结束,梅兰芳向老谭道乏,老谭露出亲切的笑容。

1916年初,在一次段宅堂会上,梅兰芳陪老谭演出《汾河湾》。薛仁贵(谭鑫培演)进得窑来,先跟柳迎春(梅兰芳演)吵嘴,吵完问柳迎春要茶要饭。老谭即兴发挥,加了一点词儿。如薛问:“为丈夫的腹中饥饿,可有好菜好饭?拿来我用。”柳答:“寒窑之内,哪里来的好菜好饭。”这时老谭加了一句:“你与我做一碗‘抄手’来。”梅兰芳十分机敏,也临时加词,问道:“什么叫作‘抄手’呀?”老谭冲着台下的观众,指着梅说:“真是乡下人,连‘抄手’也不懂,‘抄手’就是馄饨呀。”这抄手是湖北土话,老谭是湖北人。这一段临时发挥的插科打诨不仅活跃了剧场的气氛,而且也还在剧情范围之内。


《汾河湾》剧照,谭鑫培(右)饰薛仁贵,梅兰芳饰柳迎春

谭鑫培是当时京剧舞台上顶尖的艺术大师,初出茅庐的梅兰芳有幸与他同台奏艺,零距离地接受他的艺术熏陶,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活生生的戏剧课堂了,梅兰芳在这课堂上得到的丰富营养,让他终身受用。


谭鑫培

谭鑫培一向很器重和提携梅兰芳,而梅兰芳对谭鑫培则是非常敬仰、非常崇拜。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写道:“我心目中的谭鑫培、杨小楼这二位大师,是对我影响最深最大的,虽然我是旦行,他们是生行,可是我从他们二位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最重要。”

以“穆桂英”告别舞台和人生

梅兰芳一生演出的京剧、昆曲达数百出之多。而他的最后一部力作乃是京剧《穆桂英挂帅》,这也是他一生最后演出的剧目。

新**成立后,梅兰芳就一直想搞一个新戏。1953年,梅兰芳在上海第一次看到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马金凤演出的豫剧《穆桂英挂帅》,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穆桂英挂帅》是豫剧的传统剧目,在京剧中并无此剧目。这个戏所表现的穆桂英老当益壮的精神,使梅兰芳深深感动,并产生了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他看了演出后,立即请马金凤到思南路的梅宅作客,与她亲切交谈。他说:“我看了不少戏,但像穆桂英这个人物,还是第一次在豫剧中发现。”从此,他就酝酿着如何把穆桂英重现在京剧舞台上。1955年4月,文化部在北京举行“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活动,其间,梅兰芳邀请周信芳到他家吃饭时又谈道:“我想搞点儿新戏。我老了,扮上戏已经不漂亮。要是再唱《天女散花》,恐怕脸上擦的粉会自动掉下来,我可要成为‘老仙女’了,所以,我想搞些类似《穆桂英挂帅》那样描写古代妇女的新戏。”

1959年,是新**成立第十个年头。这年的年初梅兰芳就选定《穆桂英挂帅》,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新剧目,由陆静岩、袁韵宜两位女编剧改写成京剧剧本后,他就投入了紧张的创排工作。

豫剧《穆桂英挂帅》是写穆桂英退隐二十多年后,因西夏屡屡犯境,宋王又拟起用杨门女将。但穆桂英深感朝廷对杨家将寡恩薄意,不愿挂帅出征,经佘太君劝导,勉以国事为重,重新燃起她一腔报国热情,乃毅然誓师挂帅,慷慨出征。“老太君她还有当年的勇,穆桂英我就无有了当年的威风?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充满了惊天动地、苍劲悲壮的浓重色彩!

梅兰芳为了在京剧舞台上树立老年穆桂英的英雄形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展示了创造性的表演方式。第八场《发兵》,穆桂英有一套10句的唱腔,以比较婉转悠扬的曲调,抒发对儿女亲切缠绵的感情。因儿子文广口出狂言,她为儆戒他,传令问斩。这里梅兰芳借鉴和化用《群英会》中周瑜打黄盖时偷觑孔明的动作,掏起双翎,窥视寇准的神态,用得十分妥帖、传神。


梅兰芳《穆桂英挂帅》剧照

梅兰芳邀请**京剧院著名导演郑亦秋执导此剧。除梅兰芳主演穆桂英外,还有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梅葆玥、梅葆玖、夏永泉、杨秋玲等名角、新秀加盟,阵容十分强大。徐兰沅设计唱腔;田汉帮助改词,如最后一场,有句唱词“金花女着戎装仪态英俊”,田汉建议把后面四字改作“婀娜刚劲”,改得确实精彩。

《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在新**成立后成功推出的第一部新作,也是最后一部新戏,它是梅派剧目新的巅峰之作。1959年5月25日,《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同年10月初又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在京公演,赢得了一致好评和强烈反响。周恩来总理看了戏后,对梅兰芳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是你舞台生活40年的集中表演,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在表演上,我没有意见,不过我听见台词里敌人是‘安王’,是否可改为‘西夏王’?”

1960年,梅兰芳觉得身体不适,胸间隐隐作痛,但还是照样辛勤地工作着。直到1961年5月,梅兰芳还在登台演出。5月5日,他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穆桂英挂帅》。5月31日,他应邀率领梅剧团到北京西郊中关村,为**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演出了《穆桂英挂帅》。演出结束,**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登上舞台,与梅兰芳热烈握手,祝贺他演出成功,并合影留念。几天后,梅先生收到科学院送来的合影照片,还兴奋地在照片上题写了演出的年月日及小跋:“是日观众情绪热烈,而余演来亦酣畅淋漓也。”

不久,梅兰芳先生病情转危,于同年8月8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