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上海市高级人民**党组书记、院长贾宇表示,数字**建设是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司法为民的必然要求。

作为上海数字**建设综合性体系架构“五大板块”之一的数助便民板块,以“过程可见、随手可办、结果可期”为目标,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应用场景,积极建设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项目。在实现移动端网上立案、缴退费、开庭、联系法官等50余项功能全面覆盖的基础上,通过数据解构和应用化解实践难题,进一步提高诉讼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及时知悉诉讼流程重要节点,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诉讼权利。

智能交互应用落地 满足群众诉讼需求

当走进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以下简称“上海二中院”)诉讼服务大厅,充满科技的“氛围感”常常让人发出感叹。整个大厅分为安检导诉区、诉讼材料交换云平台、自助诉讼服务智慧舱、登记立案区四大功能区,功能划分清晰,设置井然有序。

“楼上邻居家漏水我可以起诉吗?又该怎么立案?”在诉讼服务大厅一角,当事人王女士正对着屏幕咨询问题。“如果您楼上的邻居房屋漏水给您造成了损失,您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处理这一问题……”“听到”王女士的提问,屏幕里的数字导诉员立即给出四个解决方案及后续立案流程。


市民在上海二中院诉讼服务大厅向数字导诉员咨询**问题,数字导诉员现场给出**建议。《民主与法制》周刊记者 李天琪/摄

数字导诉员不仅能帮助群众解决如何立案的问题,也会针对群众现场提出的**问题给出建议。市民董先生提问:“我对我们小区物业服务很不满意,我可以据此不缴物业费吗?”针对他的提问,数字导诉员给出风险**:“不缴物业管理费不是一个合法或建议采取的行动。物业管理费是用于覆盖小区公共区域的维护、保安、清洁和其他服务的费用。即使您对服务质量不满意,完全拒绝支付物业费可能会导致以下后果:违约、滞纳金和罚款、**纠纷……”

上海二中院行政装备处处长吴海崟介绍,相较于此前只能提供模板化回答的第一代智能交互,现在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给数字导诉员“人机对话”提供了强大支撑。大语言模型的场景应用使交互式**咨询成为可能,并在即时性、精准性、全面性上远超人工咨询,在大幅提升服务质效的同时,也为**节约了人力资源。当事人可针对所遇到的问题获取个性化服务,并通过追问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

离开数字导诉员所在的屏幕,大厅内一间宛如太空舱的房间一下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嘀”的一声,一刷身份证,磨砂玻璃门缓缓开启。步入其中,触摸式电脑一体机、摄像头、高拍仪、打印机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这便是上海二中院在“一站式”***推出的“黑科技”——智慧舱。


图片上海二中院诉讼服务大厅内的自助诉讼服务智慧舱。《民主与法制》周刊记者 李天琪/摄

“立案迅速、查询便捷,我们的诉求基本都能自助解决。”前来诉讼服务中心查询案件进展的**们赞叹道。智慧舱集成“我要查”“我要办”两大类20余项诉讼服务功能,可为当事人提供立案登记、诉讼文书辅助书写、材料上传、案件查询、诉讼费缴纳等多项智慧便民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的诉讼需求。

同时,考虑到方便特殊群体,大厅导诉台也设有诉讼服务志愿者,负责接待指引,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或不便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开通了“敬老助障绿色通道”,提供快捷服务。

上海二中院副院长蒋浩介绍,为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的目标,近年来上海二中院制定了《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工作规程(试行)》等十余项工作规范,扎实推进无纸化立案工作。

现在,当事人只需点开“人民**在线服务平台(上海)”,即可足不出户申请网上立案。立案信息经后台专人审查后,符合条件即可当日立案。在确认立案后,网上提交的材料将自动生成电子卷宗,当事人无需另行提交纸质材料。“即便选择人工立案,当事人提交的纸质材料也会在扫描后归还,只需稍等片刻即可当场拿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大幅减少诉讼成本,缩短立案等待时间。”上海二中院立案庭庭长张晔军说。

介绍间,记者看到诉讼材料交换云平台中,四名手戴橡胶手套的扫描员熟练地将当事人提交的纸质材料扫描进卷宗系统,动作训练有素、流程一气呵成。


上海二中院诉讼服务大厅的诉讼材料交换云平台内,四名工作人员正将刚扫描完的诉讼材料记录归档。《民主与法制》周刊记者 李天琪/摄

材料扫描后经电脑文字识别技术转化成文字信息,自动导入立案界面的各个信息节点。立案法官不必手动输入当事人信息及诉讼请求等文字,大大提高了立案效率,缩短了当事人等候时间。整个立案的步骤及分案的过程,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向当事人公开。当事人只需要坐在大厅中央,抬头看着两块大屏幕,就可以全程获悉自己的案子进行到哪一步骤,当天就可以拿到加盖电子印章的案件受理通知书。

与此同时,承办法官的电脑上会弹出一条消息:“收发中心已收到×××号诉讼材料,将于当日扫描进入该案电子卷宗系统,请您准备接收该诉讼材料,并可在电子卷宗系统内查询。”

准确、迅捷、公开,人民群众在诉讼服务中获得了更好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评价道,上海**积极推进智能审判、电子诉讼、在线调解等一系列数字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司法效率,同时,为当事人提供了便捷的诉讼途径和人性化的司法服务,让人民群众感受更多的便利和温暖。

以诉讼档案“小切口” 回应服务民生“大课题”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以下简称“闵行**”)数字档案资源中心的智能库房内,机器人接受指令后沿着轨道快速运作。案号、流水号,原、被告姓名,当事人只需要提供以上任一信息,便可“唤醒”机器人,帮人们精准识别所要调取的实体卷宗材料,并完成一键出库。

闵行**大楼的二层,有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这间不起眼却很重要的房间便是**阅卷室。2023年以前,它的门口经常排起长龙,现如今成为集“阅卷接待区、采集服务区、电子档案光磁库、智能库房区、特藏展示区”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资源中心。

闵行**办公室副主任何燕萍介绍,阅卷室是调阅卷宗的专门场所,当新案和前案有关联或当事人上诉时,当事人、代理**往往需要用到前案或一审中的证据及庭审记录,就需要到阅卷室中查档阅卷。仅2023年一年,闵行**阅卷室就对外接待阅卷4100余人次,查档阅卷数量达7000余卷。

面对如此大的阅卷需求,在以往情况下,阅卷室常常人头攒动、十分拥挤。按照传统查阅流程,当事人或代理人需提前在系统上预约,并于阅卷当天携带身份证明材料,经工作人员当场核对无误后,按指定时间和内容查阅档案。不少当事人、代理**反映,“查个档案要排好久的队”“很多资料没有电子文档,还不能直接拍照,要现场一页页复印,基本上查档阅卷就得占掉半天时间”“如果碰到卷宗在档案局,当场没法查阅,那就更耽误事了”。

2023年初,闵行**着手打造数字档案资源中心,从技术突破入手,启用最新的档案存储技术,通过新型无人智能库房,将全院近十年61万卷的实体档案收集入库。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干警,都可以通过输入基础信息,实现档案借阅“一键出库”。

经过不断升级,目前,数字档案资源中心支持当事人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进行档案查询,当事人可通过随身码、电子身份证等方式进行身份认证,还可以利用电子档案二维码“一键下载”功能,在手机端查看电子档案材料。

在完成内部应用场景的梳理后,闵行**步履不停,继续探索数字档案资源与外部需求的精准对接,最大化发挥数字档案中心的技术优势,让数字赋能真正回应民生需求。

闵行**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在民生档案查询中,婚姻类档案的查询需求较大,占比近70%,多年来一直位列上海市**“一网通办”民生档案查询首位。过去,离婚生效判决书查询虽已纳入上海市民生档案服务平台,但查询仅显示当事人涉诉条目,不能点击查询生效裁判文书的全文内容。

闵行**经过多地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论证会了解群众需求,全面客观分析破题可行性,2023年11月23日,与闵行区档案局签署民生档案数字资源共享协议,以数据共享的方式建立本区离婚诉讼电子档案便民服务机制,正式将离婚裁判文书纳入“一网通办”民生档案查询公共服务。

在完成了多个数据库系统联通之后,最终,数字档案资源中心实现了将2014年以来6000余份离婚生效裁判文书,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单套制归档给闵行区档案馆,并建立婚姻类的专题档案。现在,当事人可以在上海市各区社区事务中心共222个网点查询到闵行**办理的离婚案件裁判文书,享受到更加便民化、智能化的司法服务。

数字档案资源中心项目的总负责人,闵行**党组成员、副院长何云表示:“司法档案的数字化,是上海数字**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时代给予**的新课题。我们采用了最新的档案存储技术、档案调取技术、档案查询技术,这些技术归根到底要落脚于服务上海**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转型,最终为人民群众服务。”

档案里的数字,数字里的民生。闵行**数字档案资源中心以诉讼档案的“小切口”,回应数字赋能服务民生的“大课题”。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

上海数字**建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工作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诉讼全过程各方面,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零距离、无障碍”的诉讼服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体验度和获得感。

另一方面,通过汇集、研判庞大的审判数据,在源源不断的司法实践和数据积累中不断地自我验证和校准更新,实现从有限的人工经验决策到广泛的客观系统集成,切实推动解决适法不统一、诉讼拖延、程序空转、虚假诉讼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有损司法公信力的问题,有效防止“案结事未了”“一案结,多案生”,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以实际成效提升各方的获得感和认同度。

在打通数据壁垒、充分释放数据潜在价值的过程中,上海**研发的应用场景不仅帮助自身案件提质增效、实现全流程评查,同时也达到了替群众排忧解难的目的。

物业服务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产生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也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以闵行**研发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要素式审判辅助模型”应用场景为例,涵盖案件识别、当事人意见收集、公共数据核查、裁判文书自动生成四大模块,其中的公共数据核查模块为减轻当事人诉讼负担作出了不小贡献。

闵行**审判监督庭法官陈淋清告诉记者,在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中,房屋的权利归属作为重要案件事实,一般需要由当事人至不动产交易中心完成房屋产权信息调查工作。为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该模型推进上海数字**平台与上海大数据中心系统的数据对接,实现房屋产权信息公共数据核验,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获取产权调查信息,进一步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同时,考虑到房屋产权信息属个人隐私信息,项目组通过查询规则与当事人匹配等设计,充分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数据安全。

采访过程中,陈淋清坦言:“老百姓到**来,是为了解决问题,绝不是来‘走程序’的。如何解决好当事人的‘一件事’,需要我们去不断动脑、去不懈努力。”一个小小的应用场景的研发和应用,不仅是数助办案的集中体现,也是数助便民的目标缩影。

执行领域,应用场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作用也在日益凸显。2024年初,徐汇区人民**执行法官安泰就通过应用场景一揽子解决了两起终本多年的案件,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和感谢。

终本案件,是指**的执行案件,由于被执行人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裁定终止本次执行程序的案件。案件源自一起多年前的追偿权纠纷,虽然被执行人的公积金账户中有余额,但彼时他尚未退休,公积金无法提取出来。于是,因被执行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财产,法官依法终止了本次执行。面对这类多年累积下来的终本案件,**无法及时掌握公积金何时可以提取,只能在茫茫案件中逐案查询,犹如大海捞针。

“执行终本案件财产查控**预警(公积金)”应用场景的研发,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转机。通过数据信息比对,上海数字**平台系统一旦发现被执行人公积金账户符合扣划条件,法官会第一时间接收到预警,经过复核确认等流程,即可前往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冻结扣划手续。截至目前,上海**通过该场景发现200余起终本案件的被执行人符合冻结扣划条件,60余起案件全额执行到位,执行财产查控的时效性、及时性大大提升。

同样是执行领域,虹口区人民**(以下简称“虹口**”)研发的“执行完毕未解除限制措施**预警”应用场景,也派上了大用场。

“吉法官,最后一笔钞票礼拜一已经付到位,啥辰光(什么时候)可以把黑名单解了?格礼拜(这周)要乘高铁出去一趟。”

“系统已经自动**了,侬额(你的)限高措施已经解除了,可以买高铁票了。实在不放心,侬(你)再查查。”

以上是虹口**执行局副局长吉旺晟与一起执行案件当事人的对话。两人所提及的系统,便是“执行完毕未解除限制措施**预警”应用场景。

吉旺晟介绍,在执行案件中,为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会依法对被执行人采取冻结**账户、限制消费等措施。被执行人履行完毕,需要及时解除相关措施。不过由于限制措施实施存在“广”和“散”等特点,如何第一时间解除限制措施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

现在好了,“执行完毕未解除限制措施**预警”应用场景一经投入使用,便收获执行法官的一致好评:“以前每次案件执行完毕,我们要根据执行卷宗内的材料对已有的各项限制措施逐一进行排查解除,有时还容易有遗漏。现在保存结案信息时就会自动收到**,太方便了。”

上海高院立案庭庭长乔蓓华表示,目前,上海数字**数助便民建设重点有两项:一是梳理诉讼流程关键节点,创新触发**机制。在保全到期、诉讼费缴纳期限、上诉到期等涉及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关键流程节点,建立相应的应用场景,自动触发,定向精准**到案到人,避免当事人错过法定期限而导致诉讼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是着眼诉讼服务重点领域,突破服务难点堵点。如针对信访回复不及时或者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情形,研发质量监督辅助模型,不仅对当事人初次信访设置了回复时间监测、回复提醒功能、超期回复监督提醒,同时还设计了实质性回复监督程序。对提交的答复内容进行自动识别,如果判定为无效答复情形,即自动拦截并提出警示,提升对当事人答复的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朱建弟表示,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上,上海**创设的“被执行人在另案领取案款**预警”“终本案件被执行人在他案执行完毕**预警”等执行相关应用场景,做到了最大限度查找财产线索,极大保障胜诉当事人权益尽快实现,上海数字**建设是**法治建设和数字化发展相结合的典范。

(原题:“数字**建设的上海样本”系列报道之三 | 数助便民:融入诉讼服务 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

《〈民主与法制〉周刊|数助监督:以场景引擎助力监督管理加速度》

《〈民主与法制〉周刊|数助办案:创新工作方法 全流程助力法官办案》

《〈数字**建设的上海样本〉,系列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