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华山
第十九届“银蛇奖”一等奖获得者
神经外科史之峰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70余年,见证了数代人的传承与坚持。在华山医院教师工作论坛暨“师说·华山”文化沙龙上,第十九届“银蛇奖”一等奖获得者史之峰教授从科室文化角度分享了他对华山神外如何育木成林、不断开拓创新的思考。
一台脑肿瘤手术
开启了我们神经外科
以往每次我都是作为答辩者,以学生的姿态站在这个房间中的台前。这次当一回老师,希望借助科室的一些历史,和各位同道分享一些我们科室在育人方面的有趣故事。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到今年有72年了,经历了四代人。其中有一些比较经典的、标志性的历程,比如说1950年**第一台脑肿瘤手术。这个肿瘤是一个恶性的胶质瘤,标本至今存放在我们上医的病理教研室里面。上一次我在整理科室历史的时候,特地到上海图书馆去借了当时的报纸。报纸上报道的标题不是华山医院第一例,而是‘上海开展新**第一例脑肿瘤手术’。
华山神外70余年发展历程
一颗种子就此播下,生根发芽。从此以后,开启了华山神经外科,也将新**的神经外科推向世界医学界。
我今天主要分享三个关键词,也是代表着我们科室发展的三代领军人物的经历和我个人产生一些交集的故事。
1制度
每天早上的晨会交班
全部是英语交班
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制度。我们神经外科的文化传承到现在,制度是很关键的。以前大家看到我们神经外科,总会想到两个医生,七张床。
这张照片,是很久之前拍的,背景是我们现在的华山花园。七人组从右往左数第三位,就是华山神经外科第一代领军人物,创始人史玉泉教授。
史玉泉教授(从右往左数第三位)
史玉泉教授在制度这一关键词上面的故事,可以看这张照片。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史玉泉教授带领华山神经外科同仁学习英语的场景。背景是2号楼2楼,我们神经外科交班的地方,看上去是很有历史气息的。黄色的是热水汀,00后的同仁们可能都不太熟悉了,这是上世纪的取暖器。
史玉泉教授带领同仁学习英语
我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都很有感触。你看这几个单词,其实如果你不认真学,现在也仍然不懂。
第一个单词是Germinoma(生殖细胞瘤),第二个单词是Teratoma(畸胎瘤)。史教授还特地分出了畸胎瘤的两种,一种叫mature,就是成熟型畸胎瘤,这是良性的,另一种unmature,就是非成熟型畸胎瘤,这是恶性的。
从当时那样的环境,一直到现在,我们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每天早上的晨会,全部是英语交班。
一批又一批的人来我们这里参观。每次参观好之后,都是雄心万丈地说回去也要英文交班,也要英文查房。当然也是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直到现在,除了我们,我还没有看到哪家医院神经外科领域的同仁坚持早上使用英文交班。这个就是一种制度的建立,到现在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当时受科室委托写的一篇介绍我们华山医院,特别是介绍神经外科的文章,是2011年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上面的。写这篇文章,就不得不提我和史教授之间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了。
World Neurosurgery介绍华山神外
当时科室和我说,这篇文章里面写到史教授很多内容,要给他老人家看一看,确认一下有没有出入。我那时候还是个博士生,科室把我派到史教授家里去,跟他当面做一个访谈。
我这一辈子都牢记那一个下午的场景。史教授的家在复兴路上,我到了之后,和他面对面坐在客厅里。他这个公寓,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客厅一边,几乎半边都是落地的玻璃窗。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下午,无敌的阳光洒落在会客厅,周边的书柜摆满着琳琅满目的书。然后老先生戴着他的**,拿着铅笔,一字一句地在跟我改英文。这个场面是很难忘怀的。也就是那时候,老教授的精神让我觉得非常佩服。
后来在整理史教授遗物的时候,我们再次来到公寓。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非常质朴,充满人文气息的书房。这就是史教授工作的一个环境。
史玉泉教授的书房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他的一本本笔记,整理起来足足差不多十几听。为什么叫十几听?因为老一辈的人,喜欢用饼干听。吃完饼干后不会扔掉,放很多物品在里边。史教授的笔记本材料,都是放在饼干听里面的。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老先生身上闪耀的光彩的人文精神。
史玉泉教授的笔记
2坚持
再有困难
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我分享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坚持。因为大家知道,再好的制度如果只是一晃而过,没有坚持的话,那这个制度是不会延续下去的,很多老一辈的精神就不会再传承下去了。
说到坚持的话,直到现在,我们周良辅院士的坚持,都是让我非常非常记忆深刻的。为什么呢?因为从一开始到现在,他都在带领我们所有神经外科同仁义无反顾地追求一些新的探索。
从左至右:毛颖教授、周良辅教授、吴劲松教授
如果你们有机会,去周院士的办公室去找他,会发现他每天都在看文献。周院士的PPT每一个都是他自己做的。虽然他的PPT按照现在来讲,颜值并不是很高,但是确实都是干货。
所以我觉得这种坚持是让我很崇敬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例子可以体现周院士的坚持。
他几年前给我布置了一个科研的课题,并分享给我一篇文章,叫做rad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energy,翻译过来就叫做射频电磁场能量。很多年前他就说:哎,这个射频电磁场能量来治疗恶性肿瘤是一个方向,你去研究研究。所以我就去找文献。
结果发现,那个时候除了这篇,几乎没有任何一篇公开发表过的相关文献。美国唯一的报道就是说他们有一个产品,用这个东西来提取特殊的能量做治疗是有效果的。但所有的文件都是保密的,不对外公布的。所以那时候怎么办?周院士说:哎,你去想想看在**有谁是做这个量子科学的,你去找找看。
找了,很少。全**只有两家,其中一家在上海,所以就去跟他们合作。什么东西都没有参照,我们那时候怎么办?周院士就一步一步指导我们,做出了现在西院(虹桥院区)研究所的一个超低场强磁共振或者说射频治疗仪。
射频治疗仪
不要觉得这个很土。它里边的每一根钢管、每一个螺丝、每一个设备,都是我们自己去联系厂家,然后自己用螺丝拧上去的。周院士很坚持,他说:这个东西要做,再有困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想办法。
到现在,我们开始逐步摸到了一些门道。2023年,我们发表了两篇封面文章。所以也是通过这个科研的例子,显示出我们老一辈带领着我们,不停地在坚持,探索一些新的东西。
3 传承
只有一等奖的导师
才能获得杰出贡献奖
第三个关键词是传承。我觉得传承很重要。我们总说时间是最大的武器,这个确实是很正确的。一个年轻人失恋,过了一段时间一定会平复的,所以时间是最大的武器。
怎么样传承下去,其实很重要。图片中这个雕像,估计我们华山同仁,20%-30%的人应该都看到过。照片上这个人大家肯定100%都认识,这是我老师,也是我们的毛颖院长。毛院长在传承这方面有很多的故事。但是在这一次的银蛇奖颁奖仪式上,记者采访他,问:你作为这个杰出贡献奖,有什么话要讲?
我的老师毛颖教授
他是这么讲的:我的老师是杰出贡献奖,但是我没有做贡献,因为我当年是银蛇奖二等奖。只有一等奖的导师,才能获得杰出贡献奖。我的学生今天圆了我的梦,让我拿到了杰出贡献奖。
所以这个就是传承最好的一个解释和说明。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非常荣幸的是顾玉东院士给我颁发了一等奖的证书。我也在当天颁奖典礼的发言上,引用了我们顾玉东院士一直讲的一个三句话:听党的话。学白求恩。做人民满意的好医生。
当时是得到了我们所有同仁的共鸣。
说到传承,我们神经外科历史上一共是五位前辈获得银蛇奖,其中三位都获得了一等奖。我也是非常有幸在第19届获奖。这归功于华山医院整个平台,以及曾经鼓励教导我的所有的老师,和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同仁。
所以最后我用这张照片来做一个结尾。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张照片,是2015年我们华山医院第一次举办全美大学神经外科年会的时候。这张图上有我们周良辅院士、毛颖院长、神经外科一支部顾宇翔书记、虹桥院区赵曜院长、吴劲松教授,以及很多我们神经外科领域国际上的同道和前辈。
我们一起都在仰望星空或者仰望太阳,同时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讲者介绍
史之峰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员、临床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师从**神经外科领军人物毛颖教授,目前担任华山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分子病理室副主任、上海市脑功能重塑及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分会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聚焦恶性脑胶质瘤的精准诊疗和脑功能重塑研究,曾获上海市****系统青年最高奖项“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市优秀专科医师、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荣誉称号。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在看”呗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