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子弹飞,究竟还要飞多久?
电梯坠落事故发生的那天,恰逢周三,当地的“赶街”日,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老城区人流量最大的农贸市场人头攒动。
农贸市场位于佛城商都一期的四楼。临近中午,在一楼停留的顾客和工作人员突然听到“咚”的一声巨响。
起初,有人以为商场发生爆炸,但大家很快反应过来,是货梯从四楼直接下坠至底坑。
视频和调查资料显示,2023年10月18日中午11点49分28秒,19名乘客从四楼陆续进入电梯,电梯司机按下一楼按钮,轿厢门关闭。电梯向下运行,11点50分43秒、11点50分44秒发生连续两次抖动后,轿厢于11点50分48秒下坠至底坑。此次事故最终造成4人死亡、1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84.259万元。
时隔5个月,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事故调查报告。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由于电梯维护保养单位未按规定进行实质性维保、使用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检验机构未按规定进行检验而导致的较大特种设备责任事故。
维保“走过场”和“以修代保”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云南坠梯事件再一次让社会大众关注到电梯维保行业。
目前实行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每台电梯需2名维保工,每15天维保一次。今年7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取消了每15天维保一次的规定,改为要求电梯使用单位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自行检测或委托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检测。
征求意见稿一经发布,立刻引起广泛讨论。即便15天维保一次,质量都不能保证,为何还要取消?
对此,**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场所、不同类型电梯的维保需求差异较大,统一要求所有电梯均需每15天进行一次维护保养已不太符合实际需要。”
在管理层面上,有关部门也并非没有出手,可行业“内卷”久病难治。“到最后,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着行业总有一天发生改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让子弹飞,究竟还要飞多久?
下坠的电梯
“电梯‘轰’的一声往下坠,真的吓死了”,李霞回忆起和儿子的一次乘梯经历时心有余悸,电梯从24楼“跌”到2楼,轿厢内一片漆黑,儿子立马通过监控联系物业,物业再联系电梯维保公司,才把人放出来。
这不是李霞所在楼栋第一次发生这样的情况。这栋居民楼位于徐汇区,于1997年建成,共28层224户业主,电梯只有两台。从去年至今,电梯每月至少发生一到两次故障——电梯下坠后冲顶、面板按键失灵、电梯门无法关闭并发出刺耳的轰鸣声。
业主们坐不住了,他们怀疑故障频发是因为电梯维保不到位,并质问物业方:维保工是否有相关工作证件?电梯维修后是否公示过审核标准?是否有专业的评估报告?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位于闵行区的A小区。提起电梯关人,A小区业委会主任胡晶澄一肚子苦水。包括自己在内的多位业主都曾被困电梯。有一回晚上10点多,一位酒醉的业主冲到胡晶澄家门口要打人,因为那位业主的家人当天被关在电梯里。
A小区内共有40台电梯,使用至今已有18年。去年云南弥勒电梯事故后,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安排下,A小区内的电梯开展安全钳—限速器联动试验。测试后,陆续有几台电梯出现故障,业主群一下炸开了锅。“小区电梯时间久了,许多装置和电器一样,不动不坏,一动就要坏,这次故障率高还是因为测试,经不起考验的机器就‘趴下’了。”物业经理蒋耀光解释道。
“现在维保单位质量参差不齐,准入门槛又低,受影响的还是业主。”A小区一位业主向记者抱怨。
A小区电梯内部。 王倩 摄
进入电梯机房、检查控制主板及重要零部件、扫灰、进入轿厢内测试无线通话系统、将电梯底坑内的垃圾清扫干净……这些是维保工赵军每天的日常工作。保养一台电梯一般需一小时左右,而李霞居民楼的这两台电梯,赵彬每次都要花两个多小时。“这栋楼业主太多,又都是老年人,电梯几乎24小时不停”,这是赵军负责维保的电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
由于业主过多,快递和外卖数量十分可观,快递员将整层楼的快递一口气全带上去,堆在电梯门旁,导致门无法关上,长此以往,感应系统会出现问题。用钥匙按电梯按钮、把电瓶车推进电梯里、用电梯运输装修垃圾……电梯使用不当带来的故障,却变成业主们对赵军的指责:“怎么天天修还修不好?”
很多次,赵军接到物业来电,告知业主投诉电梯门又关不上了,要求他立即到现场维修。赵军赶到现场后发现,只是因为门缝里卡了一个小石块。
“电梯往下坠”“电梯一下子冲到顶层”“速度快得就像坐过山车”,李霞这样形容自己在电梯轿厢内的处境。作为特种设备,电梯有强大的自检系统,当检测到自身有出现故障的风险时,自动停到临近层或首层,本质上说是一种安全的自保措施。
显然,这些是业主们的知识盲区,他们并不了解电梯。电梯就像**,用久了多少会出现故障,比如零件的间隙需要调整,磨损的零件需要更换等。“说得太专业,(业主)以为我在捣糨糊,反而是那些笑眯眯看着很客气的维保工比较吃香”,赵军很识相,不愿多讲。
衰退的行业
李霞居民楼的这两台电梯,赵军已保养了十几年。
每次保养前,赵军先把运行中的电梯关闭,在一楼竖起一块黄色警示牌,路过的业主看到便吐槽,“前几天刚修好的,怎么又坏了?”
“明明上面写着‘保养’两个大字。”赵军很无奈。
每次维保前,赵彬都会摆上黄色的指示牌。朱雅文 摄
按照**规定,维保工赶到现场的时间,直辖市或设区的市不超过30分钟,其他地区一般不超过1小时。赵军在小区周边租了个房,内环附近房价不便宜,他只为能以最快时间赶到现场。打开他的工作手机,每天需要保养的电梯数量和地址清晰可见。
入行近二十年,赵军只要瞄一眼电梯主板,就能大致判断出生产厂家,甚至能精确到哪一年生产的哪一款。1997年,学电梯维修专业的赵军开始在上海做电梯安装,经常全国出差,当时兰州市最高的亚欧大厦内的电梯就是由他负责安装。当时赵军每月工资1000元左右,工作还算体面,不管给谁修电梯,对方都客客气气。
今年50岁的张彬在国内某著名电梯合资品牌工作三十余年,接触过安装、开发、销售等有关电梯的各条业务线。1993年,张彬入行时,行业里电梯保养的概念并不清晰。电梯生产厂家会出一份修理协议,使用单位若发现电梯出现问题,可通知厂家检查,如果需要更换零部件,由厂家开清单,谈价格。
改革开放后,国内建造的房屋数量变多,电梯产量增速明显,电梯维保市场逐步扩大。1996年,张彬前往日本参观交流时发现,许多日本电梯企业赚的就是维保的钱,“卖电梯的时候,20到30年的保养合同也让使用单位一起签掉”。
2014年1月1日,《中华人民***特种设备安全法》实施,首次从书面上明确要建立以制造企业为主体的电梯维保体系。
行业衰落在赵军的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如今他每个月工资七八千元,维保的电梯越多,工资并不会越高。年轻时的赵军觉得修特种设备是“一件很酷的事”,但现在他自称“毫无社会地位”。
早年间,电梯行业有着良好的“传帮带”制度。师傅认真教,徒弟用心学。而现在,“土壤”早已消失,遇到不会修的电梯,部分年轻的维保工会在线上交流群里“隔空”询问同行。
张彬也深刻感受到行业的变化。以前被领导安排安装或维修电梯,维保工会积极响应,这是对他们技术的认可。现在,维保工的第一反应是推托,“就算会也说不会,生怕天天被安排修故障百出的电梯”。
赵军和搭档在检测电梯主板,清扫电梯底坑内的垃圾。朱雅文 摄
2014年,上海市电梯行业协会发布的《上海市电梯维修保养服务质量规范(草案)》指出,为保证维修保养质量,原则上维修保养电梯数不宜超过20台/人。《2023年上海市电梯安全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8440名电梯维保人员在智慧电梯平台完成备案,人均电梯维保量38.58台。
但实际上,赵军的维保量在50台左右。
近年来,我国电梯保有量不断增长,维保工面临较大缺口。早有数据统计,全国电梯维保人才缺口高达60万。但在从业者看来,电梯维保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未能同步提升,低价竞争、待遇偏低,影响了从业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业内人士表示,电梯维保是专业性较强的工种,需要对技术能力进行鉴定并持续培养。在张彬看来,如今企业都在搞经营,“没有土壤来培养新人,提升技术”。
根据《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规则》,维保人员需考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其中,电梯作业的项目代号为T,被称之为“T证”。
“T证”只能是“上岗证明”,在上海市电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金海良看来,即便考取了“T证”,也是远远不够的。如今,维保行业门槛很低,只需“T证”即可,技能等级证明并非强制要求,这就导致维保工的技术能力难以保证,“协会提供培训基地,每年也就100人到200人左右来考,更多是为了留沪加分”。
“甲方”
记者了解到,电梯维保费受楼层高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国内市场,楼高十层以下,均价每台约300元/月,楼高十层以上,均价每台约600元/月。大部分住宅小区,一台电梯的保养费不超过5000元/年。小区物业经理王杉表示,李霞所在楼栋共有28层,电梯维保费为每台400元/月,小区所有电梯维保费加起来约14万元一年,并不算高。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外,一台电梯一年的保养费和国内相比,“已经不是翻倍的问题,而是多个零”。
目前,电梯维保分清包、半包和全包三种类型。全包即维保公司负责电梯日常保养及维修时所需任何耗品的费用;半包即在合同规定范围或固定费用范围内,电梯配件损坏由公司免费更换,超出范围另收费;清包即公司只负责日常保养,电梯维修时所需零部件和修理费要额外收费。
上海某著名电梯品牌维保部门的负责人表示,他所在的公司共有约30名维保工,负责2000多台电梯的维保工作。近年来,行业的低价竞争导致公司损失了不少订单,“对物业来说,‘清包’只需出保养费,自然是低价者得”。
行业打价格战,公司要正常运行,维保费不是盈利点,零部件成为利润来源,“以修代保”早已是业内不成文的做法。
上海一电梯维保公司的一位中层管理者坦言,“卖配件才能有更多奖金,有奖金,日子才好过。”这位管理者告诉记者,一般来说,零部件的报价是原价的两倍左右。
针对住宅电梯,大多物业公司会选择清包,维保服务标准与居民缴纳的物业费息息相关。在王杉看来,想要提高维保质量,就要提高物业费。但业主们并不想涨价,“小区里一半业主都是本地动迁户,老人为主,他们觉得不需要更好的服务了,但现在用人成本都在涨”。
A小区物业经理蒋耀光也有同感:“物业费涨不了,只能压维保费,恶性循环,我们也没办法。”
A小区与上一家公司签订的维保合同中,每台电梯每月维保费用为280元。 王倩 摄
A小区的电梯维保采用“清包”模式。老住户马天福退休前从事电梯安全监察工作30多年,他认为小区现有的电梯维保流于形式。有一次,小区4号楼电梯外呼板坏了,有业主在群里报修,马天福又一次说,“物业没有请专门的维保工,都是‘临时工’”。蒋耀明立刻在群里甩出电梯维保合同,才平息了风波。
A小区的电梯原本由原生产厂家维保,去年6月,因维保费支付不及时、利润过低等原因,厂家撤出后换了新公司。
业委会主任胡晶澄发现,新公司在维修时要价变得更狠,“原厂家换变频器收费1700块,新公司要6000块”。蒋耀光对于新维保公司每次维保时只有一个维保工在场也不满意,“**规定要2人,不要说每次,起码一个月至少一次要按规定来,对伐?”
至于维保质量,蒋耀光无法判断。“去监督顶多是盯着他们干活,我们也是不懂装懂”,他所在的物业公司一共管理着600台电梯,持证的电梯安全管理员只有两人,“你说两个管理员能管得过来吗?”
对于住宅小区内的电梯,作为使用管理单位的物业管理公司是第一责任人。**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时表示,“使用单位要以保证在用电梯安全性能为首要需求,统筹兼顾乘客最关心的故障率、停梯时间、救援时间等服务指标,合理进行定价和招标,营造优质优价的维保市场氛围。同时,加强对维护保养工作质量的监督,从‘重维保形式’向‘重维保效果’转变。鼓励选择‘全包维保’方式,对电梯的日常维护及零部件的更换都由维保单位来承担,避免引发维保单位低价中标后‘以修代保’的情况。”
“现在强调使用单位主体责任,使用单位不能一味地将电梯全盘‘托管’给维保公司,自己不监管,一定要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上海市电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金海良强调。
第三只手
取消15天维保一次的规定,看似减轻了维保工的负担,但身处一线的他们对此“无感”。刘向明是河南的一位90后维保工,他认为,这一改变并不能解决长久以来行业低价竞争的风气。“多少天一次维保合适,还不是物业说了算。维保次数变少,物业开价也会变低。公司不养闲人,为了挣钱,我们只能‘背’更多的台数。”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时解释,最初电梯15天一次维保的要求,是参考当时部分发达**和地区的通行做法后制定的,“2003年我国电梯保有量仅40万台左右,其中大多数为交流双速、交流调压调速电梯,控制系统集成度较低,可靠性不高,且自动检测技术、故障诊断系统等还未在电梯上得到应用,需要通过较高频次的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等维护保养手段,来使电梯持续符合相关安全要求。”
而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出现的变化,则是因为近年来电梯产业发展迅速,电梯的可维护性得到较大程度提高。同时,不同场所、不同类型电梯的维保需求差异较大,统一要求所有电梯均需每15天进行一次维护保养已不太符合实际需要。
2023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部署各地持续推进按需维保,全面提升维保质量水平。
上海全市近9000名维保工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参差不齐,维保管理如何才能不缺位?“在企业自觉且诚信经营的基础上,一定要靠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金海良说。
上海于2020年率先推出电梯“按需维保”政策,并搭建了智慧电梯平台,试图通过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维保质量,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维保工来说,适应智能化维保似乎变成一种负担。
智慧电梯平台运行后,维保工需在工作时扫码、拍照上传照片、填写各种信息,才算完成。“这还只是**方的要求,物业和维保公司也要求‘打卡’”,不少维保工向记者表示,他们一天分给每台电梯的维保时间有限,“打卡”耗时间,维保时间相应就会被压缩。
为了应付打卡,一些电梯保养站里的墙壁上贴着密密麻麻的二维码,标注着某小区几号楼的电梯,维保工会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集中“打卡”,“没办法,不这样弄,活干不完。”
针对此现象,今年6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全面开展电梯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的通知,其中提及,“7月15日起,全面应用‘上海电梯维保’微信小程序,通过人***、人梯位置对比、图像资料留存、最低作业时间等技术手段,加强电梯维保过程管理。”
责任依然被压在最基层的维保工身上,但也是无奈之举。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在用电梯数量超32万台,电梯保有量位列全球城市之首。“体量实在太大,想要真正地管起来,只能慢慢来”,金海良说。
自从2021年起,为规范上海电梯维保市场秩序,上海市电梯行业协会筹办了“信得过”电梯维保企业评选活动,对维保公司的配套设施、从业人员技能水平、薪酬等方面进行评估,遴选出优质的维保企业。在企业信用自评表中,有一项对维保工薪酬的承诺,金海良解释道,希望借此提高薪酬待遇,让维保工认真履行职责,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监管者与引导者,**与行业协会对电梯维保市场运作干预有限,更多依靠市场机制自我调节,政策调整推动行业变革的过程较为缓慢。金海良表示,经过公示的“信得过”维保企业名单会通过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分发给物业公司,作为物业公司选择维保企业的参考,尝试以这样的方式优胜劣汰。但同时,他直言,“只能是建议,如果强制,就变成垄断了。”
位于上海火车站附近的环龙商城内的电梯里,市民可扫描二维码查询电梯维保情况。朱雅文 摄
在维保工刘向明看来,“**有政策,公司有规定,维保工遵守公司为主,**为辅”。政策的调整,短时间内并不会改变行业生态。
针对维保行业的现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阶段的工作将集中在加强维保监管执法、强化检验检测行风建设上。“加大维保现场监督检查、证后监督抽查和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挂证维保、虚假维保、‘走过场’维保等违法行为;加强维保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对维保违法情节严重的列入违法失信名单,实施联合惩戒。组织开展电梯检验检测人员违规执业整顿,严厉打击人员证件挂靠、无证人员检验检测等违规乱象,积极营造依法施检、公平公正的电梯检验检测氛围。”
比起找到靠谱的维保公司,现在A小区的业主们更期待能对“老龄电梯”进行改装或是更换。
由于被不满电梯维保质量的业主们“闹”上了电视台,王杉辞去了物业经理的工作。依然留在维保行业的赵军则考虑做些兼职来增加收入。一天吃午饭的时候,他询问同事:“你说,我拍自己修电梯的视频发到抖音上,能赚钱吗?”
(因采访对象要求,除胡晶澄、金海良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