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国之道·G215|汉长城并非意味着封闭,而是一种秩序。


【编者按】

当我们讨论灿若繁星的中华文明,G310、G215、G104,这三条连通东西、纵贯南北的国道线远不足以举其大、及其深。但行路间,仍可见一幅恢弘壮美的历史画卷铺展开来——

良渚、二里头、殷墟,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秦月汉关人不见,莫高窟、榆林窟、龙门石窟的造像壁画历千年而不朽;从西安到玉门关,从杭州到泉州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展现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今年7月至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沿310、215、104三条国道路线,探寻**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古人用脚步丈量的土地,正在今人脚下跑出新的速度与风景。

提起玉门关,人们会想到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会想到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会想到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尽管不同诗中“玉门关”具体位置何在有不同看法,但千年来玉门关已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指代着边塞与别离,意味着荒凉、沧桑和无尽的寂寞。

然而当此次解放日报“信仰之路II·大国之道”报道组寻访至此,我们却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玉门关。


是秩序,不是封闭

大漠孤烟,风沙猎猎。一座方形土城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若隐若现。

玉门关遗址由眼前的小方盘城和不远处的大方盘城、汉长城、当谷燧、仓亭燧等遗址构成,于2014年6月作为“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片东西长约45公里的线性区域,涵盖18段墙体、20多座烽燧和2座盘城。史书记载,汉长城伴随丝绸之路而修建,从令居(今永登)向西北,绵延至玉门、安西(今瓜州)、敦煌,直至罗布泊。

除了塞墙、烽燧等历代长城必备要素,汉长城体系还包含一些特别功能区,比如大小方盘城。小方盘城曾是西汉玉门都尉治所,是丝绸之路必经关隘。大方盘城则是西汉“昌安仓”仓储遗址,用于囤积军需储备。

长城在**人心中,一直以防御之姿,承担着抵御外侵的职责。“与其他历代长城不同,汉代长城在军事防御、交通、商贸、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的容融团结等方面都发挥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在敦煌市文保中心主任石明秀看来,汉长城并非意味着封闭,而是一种秩序,“它保障丝绸之路这一国际通道的秩序、稳定和安宁,是**主动向世界敞开双臂,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与这样的胸怀。”

登上小方城旁的观景台,不远处竟藏着一处水草丰茂的绿洲,中心一汪清泉,阳光下闪闪发亮。“这片绿洲自古就存在,古代面积更大。”石明秀说,“古代商人九死一生才来到这里,汉长城不仅庇佑着他们的安全,这片绿洲提供着水源,也让他们的心灵得以慰藉。”


小方盘城。


大方盘城。

保护文物,也保护文物所在环境

走在汉长城遗址前,一条细线拉开游客与遗址的距离。旁边的标志提醒:“围栏就是规矩,请您望而止步”。

借助科技力量,敦煌市文保部门为遗址区域内的重要设施都安装上了电子围栏,只要有游客靠近围栏,周围就会响起提醒。针对遗址本体内部,秉持“最小干预”原则,敦煌市文保部门在敦煌研究院的帮助下,通过“神经末梢系统”重点监测建筑结构的病虫害情况,尽力将风沙侵蚀的损害降到最低。

围栏中的汉长城遗址当谷燧段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一段汉长城塞墙,基宽3米、顶宽0.65米,高约2.95米,走近细看,城墙层叠分明。古人修筑时就地取材,砂砾石堆砌间层中夹杂芦苇或红柳,由低向高叠压版筑,历经千年风吹日晒清晰可辨,石明秀说,“就地取材往往最能适应环境。”


小方盘城内部

申遗成功十年,石明秀直言文物遗址保护的理念在更新。“十年前我们对文化遗址的保护还只是注重遗址本身。但现在我们意识到,文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对文物的状态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保护遗迹不仅是加固维护,也要保留遗迹适应的环境。”

如今玉门关遗址的保护范围除了建筑本体,还包括周围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每年,我们都会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非常详细的保护监测报告,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墙体位置监测等7个部分。”石明秀在大方盘城标识碑处指着远处空旷的戈壁说,“现在目之所及,都在我们划定的保护红线内。在这个区域内,不得开发任何商业设施。”


汉长城遗址的独特墙体。

讲好遗址故事

下午2时左右,来到玉门关遗址游览的游客数量逐渐变多。“他们都是去了月牙泉鸣沙山以及莫高窟之后,看着有时间再来这里。”

对比敦煌境内其他历史古迹和景点,这里游客数量不算多。“就目前对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来说,这些游客已经足够。但不远的将来,我们希望包括汉长城、大小方盘城在内的玉门关遗址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石明秀坦言,关键还要讲清楚遗址内涵和故事,“否则游客看到的就是一个土堆。”

“不远的将来”,长城**文化公园将落地。

2021年8月,《长城**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公布,玉门关遗址位列其中。

根据《规划》,玉门关遗址将成为长城**文化公园甘肃段“三园”之一的“河西汉塞”核心展示园。在这里,未来将建设展示步道和风景道示范段,还将依托雅丹地貌周边长城资源,开发重走汉长城体验项目,打造丝绸之路及边塞文化沉浸体验式游览区。


烽燧。

“《规划》中,还有玉门关研学、汉长城博物馆等配套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石明秀相信,不远的将来,春风将又临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