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敏捷性不是凭空而至,也不靠“天赋”。真正的战略敏捷,来自日常的“厚积薄发”。
一个多星期来,上海经历异常严峻的台风考验——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9月16日晨登陆浦东,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成为1949年有记录以来正面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紧随而至的台风“普拉桑”,则带来多年罕见的持续强降雨。
对超大城市而言,极端天气带来的考验是全方位的,也常常是超预期的。横扫上海的“贝碧嘉”来去匆匆,对超大城市安全运行冲击巨大。能否有效应对,折射着一座城市日常治理水平。
14日起,上海各方面已开始枕戈待旦。当日上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前往市防汛指挥部检查和调度全市防汛防台工作,要求各方“保持箭在弦上的备战状态、闻令而动的高度警觉”,以“时时放心不下”责任感全面落实各项措施,全力以赴打好台风防御战。
15日,陈吉宁再度前往市防汛指挥部,对全市防汛防台工作再作调度部署,实地检查排水闸口、人员转移安置点。此时,台风正面登陆已是极大概率,关于防台的表述已升级为“遭遇战、总体战”。上海市委作出明确部署,市委、市**相关领导分别带队前往全市 16个区及临港新片区坐镇检查督导,推动形成全市合力。
当日的检查中强调,全市上下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落实落细防汛防台各项措施,做到“责任要更压实、值守要更警觉、处置要更高效、保障要更有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防范总体能力。
根据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岗在位、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敢于决策,切实当好“一线指挥员”;各相关部门、区要向前一步、通力协作,抓住时间窗口,持续查漏补缺,完善指挥机制,加强应急响应、转移避险、抢险救援、救灾救助的协同联动,针对交通、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城市保障以及急救急诊等**服务,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保证力量配备,确保关键时刻派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贝碧嘉”登陆当天,陈吉宁清晨5时不到即坐镇市防汛指挥部,再度强调提升全社会防范总体能力,推动形成全市上下抗击台风的强大合力。
其间,各级干部被再三叮嘱,应切实做到“在岗在职在责”,持续落实落细防御措施,统筹做好防汛抢险、救灾救助、排查巡查、后续恢复各项工作。
具体而言,尤其要针对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特别是地下轨交、车库、涵洞等“地面下的风险”,城乡危房、在建工地等区域部位存在的“地面上的风险”,户外广告牌、高空构筑物、外挂空调等高空部件存在的“头顶上的风险”,以及不在传统防御视野范围内的“看不见的风险”,加快查漏补缺,加紧应急处置。
而在“普拉桑”登陆前,市领导数次调度,亦一再强调,要始终毫不松懈、严阵以待,始终保持在岗在职在责,实而又实、细而又细地把台风防御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9月20日,“普拉桑”离沪后,陈吉宁先后前往市防汛指挥部、市委总值班室,就加快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作检查、调度和部署,强调坚持在岗在职在责,加紧排查风险、消除隐患,全力防范城市积涝,坚决防止次生灾害。
他亦复盘两次台风应对工作,表示要始终保持清醒,看到问题和不足,更好地从防汛防台应对中总结得失,固化经验做法,完善工作机制,健全指挥体系,加强科技赋能,切实提升全社会总体防范能力,为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几天内,“警觉”和“总体”被反复重申,“在岗在职在责”同样被反复重申,成为防台过程中的重要遵循。其背后指向的,是城市治理根本性的要求。
作为复杂巨系统,超大城市在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面前,承受着更为复杂的压力,更加考验城市的应急反应能力——是否保持足够的灵敏度,能否及时反应、实时跟进应对,直接关乎结果。
系统愈是复杂,愈是需要这样的敏捷。这种敏捷性不是凭空而至的,也不靠“天赋”,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常态化下的日积月累,和特殊状况前的充足准备。
换言之,需要以充分的系统思维、前瞻预判和技术支持,打造一个坚实可靠的“基底”。
“总体能力”,指向的就是这个基底——风雨来袭时,考验的不仅是某一个应急部门、应急指挥体系,而是全城全域全人群的应对能力,要履行应对责任的,既包括专业机构、党政干部,亦包括每一位普通市民。
能基于深刻掌握城市运转特性而对潜在风险点有充分预估,同时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对极端不利情况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准备,有必要的“冗余度”,都是“总体性”的必要方面,也正是应有的敏捷。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明确要求“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城市的韧性,很大程度上就来自日常运行体系的系统性、总体性。这既包括基础设施和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层面,也包括各类人群的风险意识、专业素养和“时时放心不下”的精神状态。
日常具有应对基础,才不至于在极端状况下惊慌失措,才可能最大程度作出准确判断、拿出正确应对,打出“有准备之仗”。这也正是近年常提的“平战结合”的要义。
这种系统性和灵敏度的结合,亦体现在城市许多其他方面,比如相对更处于“尖端”的科技创新。
上周末,陈吉宁前往张江科学城,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精神开展专题调研并主持座谈会。其间再度强调一个关键词:战略敏捷。
他表示,作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张江应锚定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目标任务,着眼长远发展,保持战略敏捷,切实做好规划布局优化、人才结构调整、创新密度提升、创新生态完善的大文章。
此前,市领导曾在多个场合要求相关方面增强“战略敏捷”,这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前提,亦是在高速变动时代始终立于潮头的必备条件。
要保持战略敏捷,首要的是对相关领域的底层逻辑、深层肌理有准确了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此,才能准确把握新技术、新趋势带来的变化何在、变化为何,并有针对性地聚焦发力。
陈吉宁此番再度强调,要加快规划布局优化,深化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企业成长的内在机理、底层逻辑、规律路径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布局,更好统筹创新研发、孵化转化、生产制造,构建更加紧密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共同体。
与此同时,前沿技术、头部企业的突破,也有赖于一整套良好的创新支持体系和创新生态。
此前,张江已被寄予打造创新“核爆点”的期待。要成为核爆点,则必须加快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优化创新的制度环境;并加快提升创新密度,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构筑优良的创新生态。
市领导在调研中提出,要聚焦优势细分领域,研究产业链价值链图谱,把链上相关企业更好集聚起来。紧扣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不断提升园区专业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各类创新主体加强沟通交流搭建平台、提供便利;还应在职住平衡上下更大力气,加紧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强与产业园区的快速交通连接,加快实现高水平的产城融合。
上述要求,指向的是科学城的综合功能,意在打造一个厚实的科创基底。而真正的“战略敏捷”,很大程度上,正来自于这样的“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