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肉牛产业链筋强骨壮

来源:农民日报

内蒙古通辽市地处世界著名肉牛黄金养殖带,肉牛存栏量、出栏量、牛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 张启民 摄

通辽市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的农牧结合经济类型区,地处世界著名的肉牛养殖黄金带。经过70多年的传承发展,通辽逐步建立完善了肉牛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饲草料保障、屠宰加工、交易流通、品牌建设、质量安全、科技服务等八大体系。

近年来,通辽市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紧紧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定位,全力推进肉牛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目前,全市牛存栏达到395万头,年出栏140万头以上,饲养量超520万头,牛肉产量达到27万吨,肉牛种质资源、品种改良、养殖规模、品牌价值、服务体系等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相继被国家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科尔沁牛”产业集群核心区和“中国草原肉牛之都”。肉牛产业已成为全市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基础更加夯实,优势不断扩大,特色更加鲜明。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孟宪东表示,通辽在建设全国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过程中,下决心立足优势、发挥优势、再造优势,着力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肉牛产业的“天选之地”

通辽市地处北纬42°~45°之间,“黄金玉米带”造就了“黄金肉牛带”。全市玉米播种面积近2000万亩,年产玉米180亿斤以上,年产玉米秸秆近1000万吨,70%以上的玉米秸秆通过养牛实现过腹转化。全市青贮种植面积逾500万亩,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饲草总储备量达到2400万吨以上,这让当地的牛产业更加牛劲“食”足。

“一棵草”牵动“一头牛”,清晰显示出当地“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目前,全市91个苏木乡镇中,基础母牛超万头的有64个,2103个嘎查村中,以养牛为主导产业的有1260个,76万户农牧户中18万户以上从事肉牛养殖,106万农牧民从肉牛产业链条中获益增收,肉牛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牧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农牧民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家住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协日勒台嘎查的布和白乙是品种改良的受益者,也是牛市的“不倒翁”。通过科学选育,他饲养的个别牛售价能达到20万元以上。“养牛重在质量,不在数量。我养的50多头牛,有11头在各种比赛中获过奖。”布和白乙介绍,为避免发生近交衰退的情况,买牛时他都会挑选改良程度高的基础母牛,在配种时也会选择远缘的父本冻精。

自20世纪50年代起,通辽市便开始进行肉牛品种改良,通过品种品系杂交、横交固定、选育提高等措施,培育出了数百万头体型外貌一致、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肉用性能优良的通辽肉牛,成为全国改良程度最高、整齐度最好、群体规模最大的优质种群。目前,通辽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优质种公牛存栏180头,年产冻精300万支以上、优质牛胚胎5000枚以上,在成为全市肉牛改良动力之源的同时,也成为国内34个国家级种公牛站优质种源供应主体。

此外,通辽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区,是内蒙古距离海港最近的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城市、国家“一带一路”和内蒙古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城市。境内4条高速公路与全国高速路网互联互通,两座机场通航20多个大中城市,为通辽肉牛产业通达世界、联通八方创造了优越条件。同时全市拥有科左中旗成峰、科左后旗伊胡塔、开鲁县雨田等7个大型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规模达到150万头以上,交易额150亿元以上。该市立足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深入发掘皮革加工、熟化产品、预制产品、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名优产品,培育了罕山、广发草原等多家知名企业,年生产牛肉干2.5万吨、产值50亿元以上。

蓬勃发展的肉牛全产业链

在国家级种公牛站——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忙着检测种公牛精子的活力和密度。检测合格的公牛精子一部分用于出售,一部分免费提供给当地养殖户。这些来自全国最好的种公牛生产的冻精,也是通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据了解,通辽市的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年供种能力、冻精产量、胚胎生产分别在300头、300万支和5000枚以上,在2022年农业农村部“基因选择指数”和“肉牛选择指数”育种值评估中,全国排名前100的种公牛通辽分别占47头和18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优质种业资源为当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如何在形成相当数量规模的基础上,让肉牛产业全面“牛”起来?通辽给出的答案是:把屠宰加工这个核心环节真正做强。

通辽市加快推进从“卖肉牛”向“卖牛肉”转变,紧紧抓住市场开发这个“牛鼻子”,依托品牌推广、精深加工、品质保障,“反弹琵琶”带动屠宰、育肥、繁育等前端薄弱环节实现突破。全市现有规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业8家,年屠宰能力达到125万头。通辽肉牛产业园已入驻企业45家,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成功培育一大批肉牛行业旗舰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走进科左后旗伊和塔拉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整齐干净的牛舍、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育肥牛。该合作社是今年科左后旗获得“科尔沁牛”地理标志授权的7家主体之一。“科尔沁牛”地理标志连接着产品、品质和地理来源,对科左后旗乃至通辽市牛产业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拉动作用。

通辽市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探索出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伊和塔拉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其中一个代表。目前,全市改造提升肉牛规模养殖场(户)52个,创建肉牛养殖示范场(户)96个,带动创建肉牛养殖示范村镇20个,建设打造100个标准化家庭牧场、30个千头育肥牛养殖场、5个万头育肥牛基地。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牛存栏达到280万头,肉牛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覆盖面达到70%以上。

同时,全市拥有改良繁育、饲养、防疫、加工等各领域技术专家和服务人员超过3万人,严抓疫病防控,确保应免肉牛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

从“通辽肉牛”走向“通辽牛肉”

“通辽肉牛好,通辽好牛肉”。“通辽肉牛好,得益于自然禀赋好、品种改良好、养殖模式好;通辽牛肉好,好在品质过硬、市场认可、品牌带动;通辽牛肉好,更优在通辽牛产业前景好。”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七届(2024)牛业发展大会上,通辽市市长奇·达楞太从三个维度向大家推介了通辽肉牛产业发展情况。

在会上,“通辽牛肉”品牌正式发布,“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为271.6亿元。大会期间,还进行了肉牛产业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达168.46亿元,35个签约项目中,通辽市政府和下辖旗(区)政府分别与来自吉林、贵州、上海、浙江、江西以及内蒙古本土的企业与个人展开合作。

据了解,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通辽牛肉”营养品质特征因子研究报告,对通辽牛肉好看、好吃和营养健康的品质进行了科学论证。“通辽牛肉”的优良品质得到广泛认可,成为大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从牧场到餐桌,好牛肉怎么来的?位于科左后旗内蒙古新牛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例证。据悉,该公司运用AI胶囊进行数据监控,可达到全程追溯的质量标准和规模化需要,实现全产业链的可控和高品质牛肉生产。

通辽市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日常养殖、屠宰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深入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强化“通辽肉牛”“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牛肉产品品牌宣传推广。目前,已有全国全区知名企业品牌30余家,产品品牌百余个,供港澳活牛年均2万头以上。

“2024年,我们围绕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总体目标,加快建设‘一中心、三园区、五基地’,持续推动肉牛产业从全国地级市中数量第一向综合效益第一跃升,努力向着实现屠宰加工、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产业发展保障能力等‘六个全国第一’的目标迈进。”通辽市农牧局副局长马海峰信心十足。(张巍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