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这是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部署,而“首发经济”则是对**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这一将发明成果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产业化思维,对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种更为重视发明成果转化的“首发经济”产业模式,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初期是很难推进的。而到了本世纪初,**乡村人口众多,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过程是个巨大的“造富”过程,市场投资更青睐靠敏锐眼光“挣快钱”的模式,增量资产货币化的过程让土地和房产成为财富载体,其投资性价比自然超过了科技研发的“从0到1”。因此,需要耐心资本持续“灌溉”的“首发经济”创业者,很难得到相应的金融和产业孵化服务。这其实是背后的经济周期规律在起作用。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业格局的变化让“首发经济”成了当下最具挑战、最具魅力也充满风险的产业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鼓励企业家、科学家积极创新,鼓励各级地方**积极开展对“首发经济”的培育与支持。“首发经济”不仅限于科学家将创新发明首次产品化,更涵盖了现有企业从产品或服务的首次发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开设门店、首次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设立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而**与“首发经济”天然有较高的契合度。重视教育的**人,拥有着竞争力很强的科研团体,每年的发明专利数量世界领先,但助推这些发明成果实现高效转化的配套机制和金融服务目前仍是我国成果转化的薄弱一环。
作为一个金融“老兵”,笔者过去十年间积极探索发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并试图将现代投资**业务嵌入面向“首发经济”模式的服务。实践证明,对于“首发经济”创造的新公司、新技术、新品牌、新产业链,“老兵”们——那些有经验、特别是在领域内有过失败教训的资深科学家和企业家,是“首发经济”的最佳践行者之一,更符合当前创业环境的需求。这恐怕与鼓励年轻人创业,认为有活力的大学生更应该投身“首发经济”的普遍认知存在差异。就好比一些关键赛事,相比生龙活虎的年轻队员,教练员还是宁可先上状态已有所下降的老队员作为“首发阵容”,用经验来争取更大的获胜可能。
这种务实型的“首发经济”创业模式,也是**经济高水平开放和消费市场“下沉”的更优选择。如前所述,**工业化初期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而现在我国对于大众市场、广域服务对象的工业化技术引进已基本告一段落,未来的高水平开放、引进外资,多是细分领域和细分市场下的精细化技术。比如,作为设施农业“皇冠上的明珠”,双孢菇产业从菌种到发酵、从育菇到采摘都具有较高难度与成本,属于重资产、重资本的产业。尽管不少**企业坚持引进荷兰技术的**化尝试,却依然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究其原因,还是资本刚刚开始重视这种深入细分领域的“首发经济”模式,要想将其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人锲而不舍,也需要更多企业积极参与,才能将这种国外领先的双孢菇产业化基地落户国内、实现升级。
除了跨国的“首发经济”模式,全国大市场建设也需要守正创新的创业者,需要他们发力广阔的县域市场。**地大物博,很多在一线城市日益成熟的品牌和产业链都需要深入广大县域经济,向规模化发展,进而形成具有影响力、深植基层的**消费产业品牌。以奶茶行业为例,本来动辄二三十元一杯的奶茶,在县域场景下单价能降低50%以上,换来的则是更大的市场空间。一些唱空**经济的西方媒体将这称为“消费降级”,实则不然。只要简单估算市场的消费总量,**奶茶行业的快速增长势头恐怕会让任何一个国际投资者瞠目结舌。同时,还有一大批**元素设计品牌、加盟连锁店诞生甚至走出国门。踊跃奔赴县域的创业者或许并不全都理解“首发经济”,但他们的热情是点燃“首发经济”总体氛围的良好助燃剂。要让“首发经济”保持热度,对这些创业者的鼓励与帮扶也不可或缺。(作者是**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