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博文化公园的南侧,正在建造的“钢铁森林”就是双子山的真身。

世博文化公园内,一名老爷叔正在和妻子一起“找山”。来之前,他在一篇公众号文章里读到“上海没有山?有的,上海市区就有山。”作为一名“拔草”爱好者,爷叔立刻带妻子一起来到浦东,寻找这个新打卡点。


双子山与中心湖。沃佳/摄


一对夫妇在双子山前合影。沃佳/摄

据悉,9月20日,包含双子山在内的世博文化公园南区即将对外开放。届时,耗时7年建造的双子山可以去爬一爬了。双子山主峰48米高、次峰37米高,山体种植7000多棵乔木,是国内第一座高度超过40米的空腔结构人工仿自然山林,也算是弥补了“上海没有山”的遗憾。

双子山,诞生于市民的某个“金点子”。2017年,上海曾公开向社会征集世博文化公园的设计建议,许多市民提出,能否在园内建一座山,让游客拾级而上,在山顶饱览浦江两岸的秀丽风光?


十一孔桥的设计,参照了古代石拱桥形。沃佳/摄


从双子山上俯瞰温室花园。沃佳/摄

吴先生就是当初意见征集的参与者之一。他回忆,当初小区里征集意见,他想到上海除了松江的佘山之外,市区内无山可爬,便当场提出了“造山”的想法,不料真被采纳了。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如今的双子山的所在地属于上钢三厂。当初,同样的位置坐落着一座70米高的“钢渣山”,是由工厂废料堆积而成。人们闲来无事时,登高远眺,可以看到黄浦江和龙华**。

世博会之前,上钢三厂搬迁至宝山区罗泾。而在浦东新区的上钢三厂旧址,见证了上海工业历史的“山”渐渐平了。有市民透露,一些曾经的上钢三厂员工也参与了意见征集,提议希望能登上峰顶、俯瞰世博遗迹。为了点亮“凡人奇梦”,一个连接上海工业时代和现代生活的计划诞生了。


“海市沙洲”模拟了炎热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打造山、谷、洞、沙洲四大地貌空间。沃佳/摄

建言被采纳后,一支专业团队迅速组建起来。三年后,双子山项目开工。这一“金点子”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过去两年里,如果你曾路过卢浦大桥,或许早早就见证了“造山”过程。在世博文化公园的南侧,钢筋水泥林立,一座巨大的停车库拔地而起。这座“钢铁森林”就是双子山的真身。市民每一次路过,都参与了双子山的“监工”。


“云上森林”场馆模拟了热带雨林环境,以“会呼吸的根”为植物主题。沃佳/摄


在“云上森林”,爬上楼梯即可看到瀑布背后的彩虹。沃佳/摄

放在更早之前,在上海这样的软土地基上“造山”,可能很难实现。但浦东这座“人造山”的塑形,利用了PEC(部分包覆钢—混凝土)钢框架,表皮是钢和混凝土混合结构,不仅耐久性强,而且重量轻。

双子山是国内目前最大的PEC组合结构,它的外形延续上海本土山体形态,外表植被丰茂,有山林奇景、人工飞瀑。山体空腔内有乾坤,每一寸空间都没有浪费,不仅设置了展览馆,还可以容纳1500辆车,其中包含约300个充电桩停车位。这对于自驾游玩的家庭而言,可谓福音。


“云雾峡谷”内的雕塑作品。沃佳/摄

绵延起伏的山脉造型,如同半个多世纪前“钢渣山”一样,提供了宽阔的视野。附近还建有颇具现代感的温室花园,占地2.2万平方米,提供多样化的植物生境。市民可能难以想象,这座温室花园的“前身”便是原上钢三厂的老厂房。设计师保留了部分工业风格,通过对老厂房的改造利用,把历史记忆和现代元素结合在一起。

从工业厂房,到世博园区,再到如今的市民休闲场所,这片土地充满神奇的“造梦”魔力。登上山巅,人工与自然连为一体,工业、都市与生态文明在此交融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