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一个作家的名气为由头,搞文化旅游,靠谱吗?


起点在上海,终点是新疆霍尔果斯,312国道全程4967千米,经过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九省区,是贯穿东西的一条经济大动脉,也是东西部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纽带。

这条路上,有小桥流水、中原沃野,也有大漠孤烟;有边城异域风情,有深厚文化底蕴,也有现代都市时尚……当312国道把如此多样化的区域连通后,沿途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实现了更自由的流动和更合理的配置。

今年7-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踏上312国道,试图寻找这条联动东中西道路沿线的发展密码。


张看制图

知名作家贾平凹的家乡棣花镇,就在312国道边上。2004年,家乡找到贾平凹,提出将他住过的老宅改建为文学艺术馆,将整个棣花镇打造成为一个旅游景区。

贾平凹犹豫了很久。棣花镇想借他的名气,打出一张地方文旅牌,吸引文学粉丝到访,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提振当地经济。他不好意思明确拒绝。

棣花镇当地,也有部分干部群众不理解。景区改造伊始,搞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挖池等,村民不肯配合。

消息一经公布,社会上同样骂声一片。当时棣花镇所在的陕西省丹凤县还是**级贫困县,县里的年财政收入才2800万元,景区改造投资约7000万元。以一个作家的名气为由头,搞文化旅游,靠谱吗?


棣花古镇景区清风街牌楼。

之前的棣花镇,同时伫立着几个时期的老**,老木头屋子、黄土坯砌成的土屋、用红砖青砖盖的屋子、用水泥预制板盖的两层楼等,村里都有。中年人和年轻人,稍微有点文化知识的,都进城打工去了,街道凋敝、空旷。

2012年4月,棣花古镇景区开工建设。2014年9月,景区开园。一个作家的虚构出来的文学世界,正式改变了一个真实世界的地理面貌。

走进棣花古镇,贾平凹元素遍布,成为景区最大的特色。

棣花镇原本没有清风街,原型棣花老街随着312国道北移而衰落,根据贾平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描述,当地复建了清风街。一同“活”过来的还有古驿站、戏楼、魁星楼、二郎庙等古建筑,连同新建的千亩荷塘,形成旅游景区。


棣花古镇景区宋金街。

整个小镇,贾平凹的书法作品随处可见——高大的牌楼上挂着贾体对联,上联是“清风徐来犹见商於汉唐柳”,下联是“秦腔乍起且醉棠棣宋金人”,清风街上的小店许多也都挂着贾平凹题的牌匾。

贾平凹的旧居周围,搬迁了7户人家,改建成贾平凹文化艺术馆。院落有一块巨大斑斓的石头,《丑石》这篇文章入选了北师大版的第十一册《语文》读本,影响很大。馆里陈列的除了出版的图书、获奖证书、照片墙等,还有一个贾平凹手拿船桨的立体人像,供游客合影留念。

贾平凹的弟弟贾栽凹原本是县里的**老师,退休后因为老家旅游开发,搬回老屋,打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售卖正版签名图书,不时会有游客上门,和贾栽凹聊聊文学。他的名字也是跟着哥哥改的,原名“贾再娃”,根据谐音改为“贾栽凹”。


“高兴家”方向指引。

走出贾平凹旧居到转角处,小学围墙外面写着三个字“高兴家”,大小几乎占据了整个墙面。刘高兴是贾平凹小说《高兴》中的人物,原型是一个院子里长大的刘书征。因为小说,刘书征也成为文化名人,到大学上了创作班,写了传记《我和平凹》。

老家旅游开发后,刘书征结束在西安的打工生涯,卖书写字,靠名气生活。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堂屋的书桌上写毛笔字《陋室铭》,身后便是他和贾平凹“哥俩好”的合影。书摊上,他的传记搭配着贾平凹的作品一起卖,刘书征提供合影和签名。正在写的毛笔作品也卖,售价每张100元,不过还能还价。


“刘高兴家”。

“普通的村子成为旅游景区,村民当保安、保洁、开饭店、办旅社。”贾栽凹说,现在村里没有闲人,到节假日生意好的时候,每家饭店要雇佣七八个伙计帮忙,每天营业额上万元。

“车前草、灰灰菜、蒲公英等药材,村民只要拿到清风街上卖,便剩不下。”棣花镇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冯晨说,当地有一种叫“荠菜”的野菜,此前没人要,现在精挑细选之后,每斤能卖5元,因为销路太好,每年春天野菜都挖不到。

2016年前后统计时,村里只有一家小宾馆,现在开出了15家民宿**,不乏丽呈别院等知名品牌入驻。如此仍满足不了需求,每到小长假,景区房间便被提前订满了。

沿着312国道,不只棣花古镇一个景区,丹凤葡萄酒厂、万湾农家乐集群、丹江漂流、凤冠山自然风景区、花庙、丹凤博物馆等,连点成线,已形成丹凤县的旅游集群效应。


棣花古镇景区中的荷塘。

“现在我们只要搞活动,去跟村民说,把柴火收拾一下,院子打扫一下,他们都很自觉地配合。”冯晨说,从最初的阻止,到现在主动配合,村民态度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棣花人笑言:过去外地人在老街踩个脚印,村民都要稀罕得盯上半天,现在十几个**的人都来过了。不信?几户村民家里,就挂着主人和外国人的合影。

贾平凹对未来有了一些谨慎的乐观。他更频繁地从西安到棣花,从棣花到西安,“我不再因为出生在山里而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