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间条件极为有限的老弄堂社区,如何在短期内成片新增充电口?
盛夏午后,顺丰快递员小王来到复兴中路553弄,熟门熟路地到弄堂里一排红色的柜子前换下电动自行车的电瓶,同时安装上刚充满电的新电瓶。
5个月前,小王要在附近的老弄堂里找充电桩还一“位”难求。今年5月,瑞金二路街道思南居民区在市电力公司、黄浦区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下,完成了居民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的扩容。原本36个充电接口增设至275个,一下子解决了居民区400多辆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
历经一整个炎炎夏日的考验,密度显著提升的充电设施没有发生任何消防和安全事故,停车矛盾也显著减少。身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空间条件极为有限的老弄堂社区,如何在短期内成片新增充电口,且维持长效常态管理?
在瑞金二路街道思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萧慧杰看来,来自电力部门、专业人士、居民、新就业群体和周边商户的“集体智慧”尤为关键。
眼下在复兴中路553弄,部分居民楼外墙在跟人视线平行的位置都安装了一个蓝色小匣子,这便是电力部门为思南居民区量身定制的“一座两插”充电装置,能同时满足两台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车主扫描二维码,接上插座就能充电。
唐烨 摄
相较传统的白盒子充电匣,“一座两插”充电匣体积小了一圈,适合在老弄堂等空间有限的居民小区内安装上墙。但萧慧杰告诉记者,实际布局过程中,新的充电装置并非“想装就装”。
其一是客观条件限制。复兴中路553弄的主弄堂宽度不到10米,蜿蜒曲折的支弄最窄处仅2米。在征集充电桩安装方案的建议时,有居民提出,支弄不便安装,有车充电时会影响其他车辆通行。而空间相对富余的主弄堂也不适宜安装充电匣,可能影响消防车、救护车的生命通道畅通。
与此同时,原先社区里的闲置区域,经过居民的建议征集,反而成为意料之外的充电空间。“弄堂里有个小花坛,周围年久失修堆满枯枝败叶,这次清理后安装了5个充电匣,能一次满足10辆车的充电需求,改造方案也获得居民支持。”萧慧杰说,通过这样“一弄堂一方案”“一辆车一方案”的挖潜,居民区在2个月内挖掘出了230多个充电口。
清明节假期,思南居民区的干部和社工利用假期大部分居民休息在家的“黄金窗口期”,对电动自行车数量进行了全面排摸,首轮排摸出478辆。截至9月初,整个居民区日常进出的电瓶车数量仍保持在400辆以上,主要来自居民以及路过的外来车辆。
针对居民、沿街商户和骑手们不同人群的工作和生活作息,黄浦区在思南居民区率先试点了“充电柜”和“换电柜”双轨制的充电模式。居民倾向使用绿色的充电柜为自家的电瓶充电,商户和骑手们更习惯使用红色的换电柜直接更换共享电瓶。二者充电价格相同,但错峰、错位充电,让充电资源的流转速度更快,辐射人群更多。
“这也是为何,最终测算出整个社区需要的充电口为275个,既能保证大部分车辆‘想充就充’的需求,实现充电设施‘应装尽装’,也避免过度安装造成资源浪费。”萧慧杰说。
安装在复兴中路553弄弄堂口的电子显示屏也大有乾坤。大屏幕不仅与下方车棚的导轨式充电桩联网,随时显示40个充电口的使用情况,还与小区保安室后台衔接,安保人员可随时查看车辆是否充满电、是否有烟感**等情况。电力公司通过数字赋能,实时掌握了在充电池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在充设备电流异常,会第一时间通知社工和物业到现场排查,提前规避风险隐患。
思南居民区的充电设施全面升级后,社区干部持续向新来的租户介绍社区内丰富的充电设施,且价格按照普通民用电价计算,远低于在商业区充电的市场价。“接下来,我们会持续加强电动自行车使用安全的宣传,同时利用居民公约、微信群等形式,让更多居民知晓社区里的充电设施,共同监督和维护有序的社区环境。”瑞金二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