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缅怀鲍芝芳导演并回顾她在电影领域杰出的艺术成就,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主办的“鲍芝芳导演艺术研讨会”,9月6日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在鲍芝芳导演逝世一周年之际,她的同学、同事、亲友齐聚一堂,共同追思她的艺术成就、回忆她的人生足迹,感佩她的崇高精神。


鲍芝芳1939年出生于上海,1963年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上影厂工作,先后担任汤晓丹、伊明和谢晋的副导演,参与了《傲蕾·一兰》《革命军中马前卒》《牧马人》和《秋瑾》的摄制工作。1984年,她独立执导的处女作《黑蜻蜓》是国内第一部以时装表演为题材的故事片。之后又独立执导了《午夜二点》《荒雪》《金色的指甲》《江城奇事》《情海浪花》《第一诱惑》《奥菲斯小姐》《玫瑰漩涡》《激情辩护》等影片。

鲍芝芳导演是**电影史上最早表现出女性独立意识的女性导演之一。她的作品毫不掩饰地展现热爱生活的炽烈情绪,大胆地向世人宣告:爱美是一种令人向往的高尚情操。正因为抱持着这样的思想主旨,她的电影上映后,总是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特别是青年人的青睐。

鲍芝芳导演的作品都带着强烈的、自觉的女性意识。从她的影片中,可以感受到女性意识的自然倾泻。她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极为丰满,女性角色都有着超越角色表层功能的人性光芒。很多导演不喜欢“女性电影”这样的标签,但鲍芝芳导演对其欣然接纳。她说:“作为一个女导演,我自然很喜欢拍女性电影,所以当女性世界展现在眼前的时候,必然会激发起一种创作意念——要深入到当代女性世界最神秘的层次中去思考、去探索。”

下面是“鲍芝芳导演艺术研讨会”部分嘉宾、亲友的发言内容节选(以现场发言顺序为序),与读者和影迷分享。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徐春萍

鲍芝芳导演作为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导演,在改革开放初期她独立执导的处女作《黑蜻蜓》中可见一斑。影片主题对美的追求在当时的观众群体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轰动一时,受到很多女性观众的喜爱。鲍芝芳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和细腻的女性视角,擅长通过不同的故事和人物,展现女性在社会、家庭和个人成长中的多重角色,以及她们面对生活的独立品格。鲍芝芳导演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女性形象,也帮助观众加深了对女性生活和情感的理解和关注。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上海电影集团导演

郑大圣

鲍导的电影开创式地展现了“office小姐”“女**”“女工程师”等城市女性形象。这些电影诞生时,社会的现代性、城市性还远没如今成熟、发达,因而这些作品远超前于它们诞生的时代。永远轻声细语、永远文雅的鲍导,她的内心是这么敏感、热烈、响亮、勇敢。那些现代城市女性的形象,由鲍导拓展出来成为非常典型的创作方向,为后辈电影创作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长江学者

厉震林

我认为鲍芝芳导演以她60年电影从业经历,可以说是半部上海电影史的亲历者、实践者和见证者,值得研究的课题是十分丰富的。鲍芝芳是上海非常重要且有代表性的导演,上海女性的形象和城市发展通过她在银幕上得以见证。她创作的多是关注现实的当代都市题材作品,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她还有很多的创新,需要上海电影学派去总结和提炼。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刘海波

作为一个学者、研究者,回看鲍导创作于1990年代的电影,仍然非常震撼。鲍导是有类型创作的,同时也记录了时代,为**的市场经济抒写了影像史。她不仅把上海的时尚和现代及时地反映出来,而且还把新的消费观念、生活观念冲击下人们的伦理变化拿出来讨论。当然也有对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辛辣批判。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这些研究者、学者来深入讨论研究的。


鲍芝芳导演的儿子

余斌

回想以前我跟母亲交流不多,反而是这一年在整理我母亲的很多文件资料时,才充分感受到母亲是用她一生去热爱电影事业,完全沉浸在创作的快乐中的。她不拍戏的时候就在写剧本,通过做剪报来启发创作灵感、积累拍片素材,以及了解现实社会,从而精准地去把握很多创作细节。我看了她的代表作之后,才明白在那个年代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是很不容易的,做艺术创作的人都有一种被接受和认同的期望。我想今天她会感到非常欣慰的,谢谢大家。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黄望莉

鲍芝芳导演的作品用鲜明的女性情感结构和女性气质流露,完成了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社会图景的记录,呈现出与当下截然不同的时代理解。同时,作为女性导演,鲍芝芳所呈现的女性意识与黄蜀芹导演的《人·鬼·情》有不同的女性表达和体味,并且面对经济变革的冲击时,城市女性问题仍然面临想象性解决的悬置处境,当今对于女性的讨论仍然要还原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加以推动和解决。


上海电影置景公司经理

孙庆山

我与鲍芝芳导演前后脚进上影厂,作为她几十年的老朋友,感谢主办方给我机会,向老同事表达追思。我和鲍芝芳合作过三次,分别是《傲蕾·一兰》《革命军中马前卒》和《牧马人》。我对鲍芝芳导演凡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印象深刻,尤其是《牧马人》搭景过程中,她对置景工艺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有调色技术的情况下仍把控每一处细节,让内景和外景完全一致。


上海电影集团编剧文学部主任

周泱

鲍芝芳导演是我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报到时遇到的第一个人,后来才知道她此前已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又回来考电影学校,可见她对电影的执着和热爱。毕业后她成为导演,对社会现实反应很敏锐。在上海服装公司成立时,她马上想到这个题材可以拍成电影,于是有了《黑蜻蜓》。她想表现白领女性群体,就推进了《奥菲斯小姐》的制作,敢想敢干。作为鲍芝芳艺术人生的见证者,她今天有这么多成绩,如果没有对艺术真正的热爱是绝不可能的。


上海电影集团导演

吴天戈

鲍芝芳导演是父母亲的同事,是**的好朋友。希望能不断有这样的活动来重温前辈。现在看鲍导的作品,才发现鲍导以一种非常优雅的方式立足女性话题,立足女性的独立意识。她们这一辈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为女性电影在出力,为女性电影添砖加瓦。上影厂有那么多优秀的女导演,她们的创作一直记在观众心里,不会被忘记。


上海电影集团导演

朱枫

时间很快,鲍芝芳导演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有时候真是不太相信,她已经走了。总觉得她那个和蔼可亲的笑容,离我们不远,随时随地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在上海女电影导演群中,鲍芝芳导演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对上海都市文化特质的敏锐和表达方式在上海的电影光谱中,抑或是在**电影导演的光谱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她接手的每个电影,从剧本到事后的媒体,鲍导的资料收集都很完整,所以我觉得对鲍芝芳导演的研究是一个富矿,而且材料很多,我们应该去深入,应该去挖掘。


上海电影集团导演

石晓华

鲍芝芳是我的同学,从学生时代起就感佩鲍芝芳对艺术的执着和不计后果的付出。当年放弃北京外国语学院,转考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就让我吃了一惊。她学习特别认真,老师的板书事无巨细全部记下来,经常被我拿来当教材用。生活中的她儒雅温柔,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她强烈地热爱艺术,坚持不懈地实现搞艺术的理想,为艺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同学到同事,43年弹指一挥间,斯人已逝,谨以记忆来怀念老同学。


上海影协副主席、上影演员剧团团长

佟瑞欣

在电影圈这么多年,结识了很多导演,但鲍芝芳导演在我心中的分量是不一样的。我和鲍芝芳导演不仅是合作伙伴,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时,作为新人演员初入片场迷茫之际,是鲍导启用了我,为我的电影之路增加很多信心,合作的往事历历在目。鲍芝芳导演为上海电影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上海乃至**电影史上。


上海电影集团编剧

胡惠英

我跟鲍芝芳合作过四部作品,三部电影和一部纪录片。三部电影题材完全不同,但都具有超前的视野。鲍导的作品题材非常多样化,我敬佩她把握掌控各类题材的能力,以及对女性心理和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此外她还是个非常尊重原著的导演,那个时候编剧跟导演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不断磨合才能出好戏。我觉得这点很值得后辈影人借鉴。


上海电影集团导演

陆健真

我跟鲍导之间的关系像邻居一样,但由于后来跟的导演不一样,跑的地方不一样,接触就少了。所以这次纪念展映有机会一口气观摩六部鲍导导演的片子,也算是圆了我的一个愿望。通过现在的技术,重新回顾过往影人的创作是非常宝贵的学习研究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让影像记忆得以流传,同时也发扬上海电影的创作传统。


上海电影集团服装师

章根宝

我跟鲍导合作过《第一诱惑》。拍戏以前,我就听说鲍导对工作部门的要求很高,印象最深的是她对我们服装部门的工作人员说:“能看到的都是表面的东西,艺术思想都是在表面背后藏着呢。”每个导演都会有自己的设想追求,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只能从影片中去体会,我们要学习她追求电影艺术的执着精神。


上海电影集团制片人

马瑞霞

我第一次看到鲍导的时候,就盯着她看了半天,不知道这位是演员还是导演,我既是她的粉丝又是她的姐妹。鲍芝芳导演非常善于拍女性电影,并且对于各种题材都能把握好,而且对于工作的态度十分严谨。比如说《金色的指甲》讲述四对夫妻的各式各样婚姻,在筹备过程中她已经掌握了非常丰富的材料,但是她仍然不遗余力地去了解各种婚姻的生活状态和点滴细节,包括坚持和我讨论关于离婚的问题,当我分享现实生活中夫妻离异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故事时,鲍导动情地留下眼泪。


上海出版**高等专科学校影视艺术系讲师

李祉莹

最早看到鲍导作品的时候,是我在学习电影的过程中。突然感受到同一时期的女性导演群,一起传递出一种既有时代色彩又有自我表达的作品意识。女性不再隐居人后,不再甘作男性的陪衬。比如鲍导电影里女性的多重身份,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时髦的,并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在银幕上提出这样的女性身份,是摒除了一切世俗偏见、让“她们”站起来的创举。


**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马圣楠

非常幸运能够听到这么多鲍导周围的人对她的回忆。鲍导很多作品尽管是表现上海都市形象,但同时也能体现人民性——她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都是站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她的作品是“有**无差别”的——在“女性”之前,她将自己先作为一个观察社会、讲述故事的导演,其次才是女性的敏锐观察。因此,相比歇斯底里“争取权利”的姿态,她的叙述是温柔而有力的。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汤惟杰

**第四代电影人真正独立拍片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鲍导以她女性艺术家的细腻敏感和独特眼光,用电影这一声色艺术形式,呈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性,以及在视听感性层面把握住了当代**社会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1984年《黑蜻蜓》上映,大家都刚刚从只有绿蓝灰的服装面貌中摆脱出来,一下子发现,我们还可以这样穿!这种经由身体直至精神的解放感,通过黑蜻蜓时装队的故事传递了出来。《奥菲斯小姐》展现了这个年代**经济上最为新锐、活跃的外资、合资企业的office,这是那一时期都市民众,特别是校园学子非常好奇而又特别愿意了解的,鲍导的作品抓住了上海的都市的节拍。


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

许丹

鲍导作为一个非常具有现代意识、创作类型也是非常多变的导演,早期她跟随着老一辈导演进行创作,她的生发成长都是得益于早期社会主义电影的培养体制。鲍导的多部作品都是立足于上海的城市景观,跟她所处的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她从《黑蜻蜓》就已鲜明地去呈现她对美、对女性意识的自然流露。之后的多部影片,从不同的女性职业、身份和群体,呈现她对女性真实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她不断从各个方面拓展自己的领域和创作类型,有着非常精彩丰富并且立体的艺术人生。8月27日至28日,主办单位还在上海文艺会堂多功能厅举办鲍芝芳导演电影展映活动,放映《黑蜻蜓》《江城奇事》《奥菲斯小姐》《激情辩护》《金色的指甲》《风雨十二年》等鲍芝芳代表作,观众重温那些电影追忆鲍芝芳导演的艺术人生。同时还举办了鲍芝芳导演艺术人生图文展览,在上海文艺会堂展示后将移师上海戏剧学院继续展出。


“鲍芝芳导演艺术研讨会”系列活动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重温电影是最好的纪念”。鲍芝芳导演把她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向往,对价值的坚持都倾注在她一部又一部的电影里。她用对生命的热爱来拍摄电影,而那些电影又记载着她一路走来的足迹。或许对鲍芝芳导演来说,自己用心浇灌的花朵能被后人看到,已足矣。

文编 | Ray

美编 | Yep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