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
指故意杀死自己的行为
在自杀死亡意愿支配下
出现故意伤害自己生命安全的行为
根据WHO2017年数据
自杀意念的终生患病率为14.2%—22.7%
青少年自杀发生率在所有人群中最高
自杀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位致死原因
本期嘉宾
上海市精神**中心浦江医院
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闵行区医学会科普专家库成员 孙国英
a.认知范围狭窄,非此即彼,以偏概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能客观评价
b.面对困难,对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评估,或缺乏应对困难的技巧
c.缺乏耐心,不愿等待,希望短时间解决困难
d.把自杀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一了百了,以死明志)
e.犹豫不决,没有主见,行为又很冲动
1.言语中威胁说要进行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
2.寻找自杀物品:如准备药物、绳索等工具或其他方式
3.谈论或书面表达想要死亡、自杀,这些行为对这个个体来说是异常的
4.无望感;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表达没有活下去的理由
5.表达愤怒与报复
6.鲁莽或冒险行为
7.感觉自己被困住了
8.饮酒或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增加
9.回避与朋友、家人或社会接触
10.焦虑、易激惹、无法入睡或维持睡眠
11.心境变化较大
美国科学家米勒用于人格分析的时候提到了主我和客我两个概念。主我是自我控制这一角色,客我是与外界互动,承担执行者表现。微笑型抑郁是因为客我功能良好,表面上完成社会各项任务,但主我的意识没有得到尊重或表达,虽然客我取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但对生活毫无热情,对成功毫无快乐。他们可能正在经历严重的情绪困扰和心理痛苦。这种类型是重性抑郁症患者,他们更加倾向于掩饰自己的情绪问题,以维护自己的形象和他人的期望,这一类患者的自杀意愿非常浓,成功的概率也很高,是心理科要重点防范的一个类型。
1.尽量保证充分的休息及合理饮食
2.避免独来独往(保持联系,避免自我隔离)
3.学会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措施,比如腹式呼吸、蝴蝶拍、三步法(一停二吸三放松)等
4.自我察觉,评估反应(躯体和身体的反应:我看到和听到什么;是怎样的感觉和内心需求;是否影响生活和学业;我能否应对)
5.及时处理问题和不愉快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增加内心控制感,对焦虑抑郁情绪说不
6.寻求支持
7.调节情绪(放松、锻炼、娱乐活动、冥想、正念)
①充分评估当事人的状况,包括是何种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当事人的反应和行为习惯
②尊重对方人格,不要有优越感,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帮助应该是在理解平等的基础上
③不要包办代办,像居委会阿姨,能力有大小,主要在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而不是提供现成的公式,让当事人形成依赖
④不要随意反驳和指责当事人(不要无意义的争辩,或怀有恨铁不成钢的家长态度)
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内心平静包容,不要疲劳、怒火作战)
⑥客观评估自己的心理援助工作
⑦保证隐私和当代社会持续攀升的自杀率相比,社会公众对自杀行为仍存在一定误解,自杀由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导致,绝不是单纯的内心脆弱、性格懦弱等,我们需要
记者:高姗姗
编辑:夏宁(实习)
初审:赵若楠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