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万工程”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理养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乡村振兴是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如何实现这种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发展?“千万工程”和新时代“枫桥经验”既注重实现物质富裕,又保障精神富裕,使农村共同富裕成为现实,为进一步推动“三农”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千万工程”全称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浙江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枫桥经验,是指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为此,1963年毛泽东同志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此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
“千万工程”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在新时代,“千万工程”和“枫桥经验”为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宝贵的成功范式。
“千万工程”通过创新乡村发展模式,为三农物质财富的积累带来了新机遇。“千万工程”通过村庄整治、经济发展、生态治理和产业开发等,在党的全面领导之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兴的互联网热潮,形成了“美丽乡村+”“互联网+”等现代化发展模式。“千万工程”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依托现实经验和发展实践,让农村共同富裕事业“怎么做”“如何做”有了明确回答,铺设了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前进道路,为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吹响了号角。
通过深入实施“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得到了显著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得到了始终坚持和强化,确保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全面覆盖。这种全面覆盖不仅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使党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形成推进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千万工程”和新时代“枫桥经验”:当代群众路线的成功样本
“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宝贵财富之一,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也彰显着**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治理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实践。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过程,就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创新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的过程。这包括创新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的具体组织形式,如社区自治、社会组织参与等,使群众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注重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手段,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能,推动社会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千万工程”的核心所在。这一理念强调在乡村***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动员和组织群众,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千万工程”让农村农业农民完成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新的蜕变。虽说“千万工程”创立初衷是为了解决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但在逐步推进过程中,乡村意识到自己不能仅被动等待共同富裕和农业现代化的到来,而应基于自身实际,主动适应时代需求进行变革,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吸引人才共同创造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这种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工作方法,不仅凝聚了人民的力量,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千万工程”和新时代“枫桥经验”: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
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不仅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凸显了将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的文化自信。这一经验深深扎根于**的治理实践,同时汲取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枫桥地域文化。在“枫桥经验”的引领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性地运用了调解劝和、乡贤议事、村规民约、家规家训、道德红黑榜等德治手段,有效预防和化解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这些做法不仅促进了百姓的和顺、城乡的和美,更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千万工程”展现了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乡村现代化建设铺就全新道路。“千万工程”从逐个突破起步,渐渐在乡村掀起整体性变革的浪潮。乡村发展涉及多领域多方面,“千万工程”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这一关键环节入手,逐步扩展到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它带来了乡村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充分利用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乡村资源配置,因地制宜,运用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实现乡村振兴,为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