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3万亩油菜花如约绽放。素有“天边之乡”之称的墨竹工卡县,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已有1000多年种植油菜的历史,但由于产量小、销路分散,油菜种植不能形成产业规模化,只能满足群众生活需要。自江苏省南京市援藏工作组对口援助墨竹工卡县以来,瞄准油菜产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一产特色种植、二产生产加工、三产旅游经济融合发展,制定出油菜经济“一揽子”方案,赋能特色产业,把一朵朵“小金花”变为“致富果”。
墨竹工卡县村民在油菜花田里拍照留念。
在援藏工作队多年努力下,如今,墨竹小菜籽油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响了“一桶好油”的品牌;游客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纷至沓来,赏花拍照,尽享休闲慢时光……墨竹工卡县各族群众在阵阵油香中感受着江苏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致富道路上越走越畅通。
墨竹工卡县生产的小菜籽油。
因地制宜做产业
“金花”鼓足钱袋子
从拉萨市区出发,沿着拉林高速向拉萨河的中上游驶去。车辆行驶在高速路上,在油菜花海中穿梭而过。顿时,你会觉得心情就像花田风景一样美丽,天高气爽、花香四溢。
眺望远处,金黄的油菜花与蜿蜒的农村公路、错落有致的村舍、跌宕起伏的山峦交相辉映,田野中,辛勤劳作的人们畅想着丰收后的幸福生活,好一幅将美丽风景融入产业发展的生动画卷。
从墨竹工卡县城出发,开车约25公里到达尼玛江热乡。拉萨河与雪融藏布河从乡境内流过,河流两边的油菜花成片成片盛开。不管是路过的游客,还是在这里生活的村民,都会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拍照,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尼玛江热乡仲达村村民旦增旺姆介绍,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这里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旁边还有拉萨河,乡亲们很早就开始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植油菜、青稞等农作物。
“我们家有20多亩地,其中一半以上的土地用来种植油菜。”旦增旺姆说,以前种植油菜主要是自己家榨油吃,从未外销。自从江苏省援藏干部来到这里发展油菜产业后,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日子越来越富足。
尼玛江热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洛桑加央介绍,每年,尼玛江热乡村民种植生产的油菜籽,都会有企业订单式上门收购,而且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出一截,所以村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比较高,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这里面少不了江苏省援藏干部的功劳。
江苏省第十批援藏干部、墨竹工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毅介绍,墨竹工卡县农作物生长环境得天独厚,种植油菜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地农牧民将油菜种植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掌握生长条件和种植技术,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无限。但是没有规模化生产,长链条加工,多渠道销售,不能解决群众靠天吃饭、增收致富的实际问题。江苏省南京市援藏工作组了解这一情况后,以墨竹小菜籽油为抓手,深入基层调研,制定可行方案,从政策扶持到原料保障,从生产加工到营销售卖,开展小菜籽油特色产业小组团援藏,完整的产业链和农业组织化发展让群众尝到了甜头。
工作人员向来宾介绍墨竹工卡县产的瓜果蔬菜。
文旅深度融合
打响金字招牌
目前,正是墨竹工卡县油菜分批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喜悦荡漾在村民们的脸上,一袋袋油菜籽被拉到榨油厂进行加工。仲达村村民贡觉土旦介绍,每年望果节,村民都会将收获的油菜籽卖到榨油厂,这里收购油菜籽的价格要比市场上其他的收购企业高。另外,江苏省援藏干部还给村里修了路,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大家更愿意种植油菜了。
墨竹工卡县的一家榨油厂车间内弥漫着油菜籽的清香,工作人员忙碌着分拣、榨油,机器运转的轰鸣声萦绕在耳畔。
“你看,墨竹工卡县生产的油菜籽与其他地方生产的油菜籽不一样。从外观上看,油菜籽不仅颗粒饱满,而且颜色发红,产油量高,菜籽油的味道也特别香。”墨竹工卡农牧业净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玛多吉说。
“墨竹小油菜是当地特有油料品种,生长周期为4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由于这里每日的日照长达9.5小时,比东部地区同纬度几乎多了一半,所以小油菜与其他省份的品种相比植株矮小,榨出的油营养成分更高。”白玛多吉说,榨油厂的油菜籽都是来自当地,并标明了乡镇产地。这样不仅保证了菜籽油的质量,重要的是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为了让墨竹小菜籽油走出西藏,奔向更广阔的市场,让百姓切实享受到发展油菜产业带来的经济成果,江苏省援藏工作队深入调研,积极推动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2024年7月19日至23日,墨竹工卡松赞文化旅游周暨油菜花旅游推介会隆重举行。活动期间,墨竹工卡县邀请了南京客商感受藏家文化,欣赏油菜花海,调研援藏成效,观看援藏成果展,畅叙30载援藏深情,深化宁墨两地交融,并举行南京客商专场推介会,共商墨竹发展,同知名企业和旅游服务供应商进行项目签约。
墨竹工卡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青湖表示,通过此次推介会,墨竹工卡县将持续发挥“活动+”效应,持续推动“文旅体农”深度融合,持续擦亮“松赞文化”的金字招牌,打响“松赞故里·天边墨竹”高原精品旅游品牌,坚定不移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切实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提升墨竹文化旅游宣传影响力,推动墨竹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拉萨全域旅游发展。
“拉萨好水好物”推介会现场。
真情实意搭桥梁
产业援藏结硕果
产业援藏是江苏援藏的一大特色,也是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30年来,江苏省科学援建、真情援建,一个个重点招商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产业项目次第开花,一座座产业园区拔地而起,一簇簇产业新亮点培育壮大,产业援藏结出累累硕果。仅2023年,江苏省累计落实133个援藏招商引资项目,协议投资额221.7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9.56亿元。
1994年,江苏省南京市第一批援藏干部来到墨竹工卡县,开启了对口援藏之路。王文生就是江苏省第一批援藏干部、墨竹工卡县原县委书记,他表示,南京团结带领受援地干部群众建起了公路、水厂、学校、医院、敬老院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建设供电设施、办公用房、科研和实验基地等,填补了一项项空白。
墨竹工卡县经信和商务局副局长格桑顿珠表示,一直以来,招商引资是南京市产业援藏的重要方式和内容,援藏工作组利用多种招商平台和渠道,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参与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项目落户墨竹工卡县,促进县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
30年来,南京市共派出10批52名援藏干部、17批63人次援藏医生、7批25名援藏教师和30多批次专业技术人员,为墨竹工卡县筹集资金12.8亿元,援助项目500余个,有力激发了当地发展的内生动力,援藏工作也由“输血”到“造血”,再到“活血”,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2022年墨竹工卡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61亿元,是1995年(3508万元)的175.6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社会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
墨竹工卡县榨油厂。
江苏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拉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华:
全心为“工”为拉萨市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如何让对口支援变“输血”为“造血”?如何将拉萨市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如何让拉萨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历届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和援藏干部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刘华自援藏以来,不断探索努力去做的事情。
“我扛过枪,下过乡,但还没有真正上过高原。经过与家人商量,我决定来拉萨援藏,进一步拓展人生高度、工作宽度和生活广度。”刘华说,第一次来拉萨就是以江苏省第十批援藏干部的身份。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足“拉萨所需、江苏所能”,在产业援藏方面为拉萨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初到拉萨,刘华在工作调研中发现拉萨工业规上企业不足百家,轻工企业占比较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借鉴江苏经验,全区率先设立市级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率先开展智能车间认定提升信息化水平、率先开展‘拉萨轻工精品’认定促进轻工业发展,这是我援藏工作开展后重点做的几件事。”刘华说。
拉萨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天然饮用水企业数量多、区外市场开拓困难、产能利用率不足20%。“我们积极利用援藏资源和渠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上门拜访江苏省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帮助拉萨水企拓展市场销路,进一步提升品牌覆盖面和影响力。”刘华说。
“利用资源禀赋发展拉萨天然饮用水产业,这不仅带动当**业发展,而且还能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致富。”刘华介绍,2023年,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使“拉萨好水”成功走出西藏、走入江苏、走进“圣洁拉萨·茉莉格桑共芬芳”高铁冠名列车,每年为京沪线上近30万旅客提供服务,在江苏成功举办四场“拉萨好水”大型推介会。2021年以来,“拉萨好水”累计在江苏扩大销售超5000吨,销售收入增加约3000万元。
刘华表示:“为了搭建跨越苏拉两地平台和桥梁,拉萨的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我们还邀请江苏优秀企业组团来藏考察对接,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让企业落户拉萨市,助力拉萨工业经济的发展。”在拉萨市达孜区,江苏援藏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拉萨朗热酒村项目正在施工建设。项目采用“产城融合、酒村融合、酒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以研发、生产、服务、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青稞酒产业生态圈,带动与青稞酒相关的种植、投资、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
作为江苏省第十批援藏干部,刘华的援藏时间已过去了三分之二,他希望在剩下的援藏时间内,能够尽自己最大努力,多为拉萨经济的发展做一点事情,争取让拉萨工业经济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趋势。
尼玛江热乡辖区成片的油菜花盛开。
江苏省第一批援藏干部、墨竹工卡县原县委书记王文生:
退休后依然持续关注墨竹工卡县发展
“山高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说起自己曾经的援藏地:墨竹工卡县,王文生依然记忆犹新。
王文生作为江苏省南京市第一批援藏干部,先后担任墨竹工卡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等职务。回忆起援藏经历,他当时居住的是一间铁皮**,每到雨季,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况经常遇到。再加上高原反应,他只能让自己尽快适应环境,尽快克服高原反应,尽快投入工作中。
“墨竹工卡县作为当地有名的贫困县,贫困户占三分之一以上。”王文生介绍,当时的墨竹工卡县和外界不通电话,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报纸也是一星期送一次,县内只有一座700吨的自来水厂,所以县里供水也是断断续续,老百姓出行除了骑马就是步行。县里学校少、条件差、入学率低。
谈起援藏工作,王文生说他协调南京与墨竹工卡县的对口支援项目、加强当地的经济建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坚持扶贫到村、扶贫到户,拔穷根、栽富苗、送温暖、架富桥。经过长时间的走访调研,他了解到墨竹工卡县农业资源丰富。1995年,墨竹工卡县开始试种冬小麦,当年产量就达到850斤。次年,墨竹工卡县又试种了1000亩高产田,单产比前一年高了120多斤。在王文生的带领下,墨竹工卡县的粮食产量从1994年的2406万斤增产到1997年的3226万斤,三年增产820万斤。
除此之外,王文生结合县内的资源优势,找资金、寻求合作伙伴,在南京市委、市**和南京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墨竹工卡县建立了**运输队、装潢公司,扩建了自来水厂,兴办了加油站,在县城建设了南京路和栖霞幼儿园,乡镇企业财政收入从1994年的11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210万元。
如今,73岁的王文生早已退休,但是对于墨竹工卡县如今的发展变化依然十分关注。他告诉记者,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维护祖国统一、帮助西藏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的一项长期工作。墨竹工卡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效,离不开一批批援藏干部的绵绵用力,更离不开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祝愿第二故乡更美丽,祝愿西藏的亲人们更幸福。
拉萨-江宁(**级)经开区产业合作示范园。
远隔3800公里的相依
从丰饶秀丽的扬子江畔,到巍峨绵延的唐古拉山,江苏与拉萨远隔3800公里,却因对口支援紧紧相依。
自1994年对口支援拉萨以来,江苏省选派10批次1021名援藏干部人才,投入计划内财政资金近80亿元,完成援藏项目近700个,援藏资金总量、项目质量、选派干部人才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在援藏工作上持续发力,投入援藏资金超过50亿元,80%以上投向基层、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口援藏工作取得成效,为推动拉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江苏力量。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30年来,江苏援藏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以赴为拉萨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江苏援藏实施了一批道路通达、供热供氧、污水处理、住房改善等暖民心、惠民生项目,努力把江苏援藏成果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心窝里。
“对口支援30年来,江苏全方位支援拉萨各项事业发展。通过援藏的桥梁纽带,两地人民之间结下了深厚情谊。”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静表示,江苏全体援藏干部人才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奋力推动江苏援藏工作走在前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续写新时代苏拉“山海情”。
编审:张琼喻
记者:张雪芳 黄帆 蒋翠莲
摄影:郑常容 余书冉 桑旦欧珠
(西藏商报)
主持:董双
视频:余勤雍 王瑞枫 赵宇 曹阳
(交汇点新闻)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