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Ⅰ期卵巢癌中,检测敏感性达到89.7%。


昨天,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发布了新版《**妇科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外泌体卵巢癌体外诊断方法写入指南,将体外测定人血清外泌体中的CA125、HE4和C5a浓度作为卵巢癌诊断、评估的辅助检查技术。外泌体检测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技术,今年1月,上海思路迪公司研发的外泌体卵巢癌检测试剂盒(泌思优)获**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成为全球第一款基于外泌体技术的卵巢癌体外诊断产品。它有望大幅提高卵巢癌的早期检出率,惠及女性健康。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孔北华教授介绍,外泌体技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释放的外泌体中的特定标志物,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传统卵巢癌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相比,这一全新的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外泌体诊断标志物技术进入医学诊疗指南,意味着未来卵巢癌诊疗将更加精准、高效,提高卵巢癌早期发现率,降低致死率。

**癌症中心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卵巢癌新发病例数为6.11万,死亡病例数为3.26万,致死率位居妇科肿瘤第一,而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卵巢癌早诊断能大幅提升患者生存率,也能降低医保负担。对处在育龄期的一期卵巢癌患者来说,通过早诊早治,可以保留其生育功能。


治本之策(新华社发 徐骏作)

CA125是最早发现的卵巢癌肿瘤标志物,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广泛使用。然而,《妇科肿瘤标志物应用专家共识》指出,约20%的卵巢癌中不存在CA125,而且这种生物标志物在腹膜炎、肝硬化、子宫内膜异位、月经周期和怀孕前2/3时期内可能会升高,在任何有良性腹水的患者中都明显增高。因此,医学界无法单凭CA125来诊断卵巢癌。

针对这个痛点,将外泌体技术应用于卵巢癌诊断成为一个前沿领域。在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生物**科技支撑专项、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基金等支持下,思路迪开展了8年科研攻关。公司董事长熊磊博士介绍,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外囊泡,介导细胞间通信。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发现它在肿瘤发展转移中有重要作用。2013年,三位科学家因细胞囊泡相关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熊磊博士在实验室工作。

2015年以来,这家上海企业陆续攻克了不同体液来源的外泌体高回收率制备技术、外泌体制备质控技术、外泌体标志物创新发现等多个技术难题,搭建了完整的外泌体诊断转化研发链,形成外泌体研发孵化平台,建立了一系列外泌体诊断产品开发管线,申请相关专利近70件。

今年1月获批上市的“泌思优”将外泌体CA125、HE4和C5a蛋白组成一个生物标志物组,突破了目前临床常规技术检测单一蛋白指标的局限,大幅提升了检测灵敏度。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显示,这款检测试剂盒在卵巢癌诊断中的总体敏感性为95.5%;在上皮性卵巢癌和附件良性包块的鉴别诊断中,特异性达到90.2%;特别是在Ⅰ期卵巢癌中,敏感性达到89.7%,明显高于传统血清CA125检测的敏感性(27.8%—64.3%)。通过早诊,可以将更多的卵巢癌患者拦截在I期。对于处在育龄期的I期卵巢癌患者,早治可以保留其生育功能。

“这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望提高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率和诊断准确性,为广大妇女带来福音,也为实现‘健康**2030’战略目标贡献力量。”国际妇癌联盟教育委员会委员、“泌思优”多中心临床试验牵头PI(首席研究员)周琦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