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推进古籍数字化,促进古籍的有效利用,8月22日,2024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研讨会在南京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图书馆、出版社等古籍存藏与研究机构的180余位代表,针对古籍活化利用和普及创新进行深入研讨。

短视频创新让古籍“出圈”

“如今短视频已经成为年轻人获取古籍知识的重要载体,我馆馆员研究发现,每天有3000万人在抖音上看古籍相关的视频,其中‘古籍+科学’主题视频的评论量最多。”陕西省图书馆馆长周云岳认为,图书馆可以深层次“触网”,借助短视频平台宣传古籍。

周云岳介绍,陕西省图书馆推出短视频《谁在大明朝造了一个自行车》,以馆藏明崇祯初刻本《新制诸器图说》为蓝本,辅以轻松幽默的文字,结合AI陕西方言配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明代科学家王徵及其设计的机械“自行车”,并用乐高零件制作模型演示原理。他认为,制作古籍类短视频,不能照本宣科地讲古籍版本等专业知识,要研究读者的兴趣点,同时坚守底线。


《新制诸器图说》

从古到今,饮食是永恒的话题。南京图书馆的古籍类短视频从美食入手,推出“食光机”栏目,以菜品和物产为切入点,探讨典籍背后蕴含的饮食文化内涵,将清代文学家袁枚《随园食单》中的美食记载“翻译”成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今年,他们又聚焦美食话题推出“BOOK·方物”系列短视频。比如针对南京人清明“吃野菜”的习俗,他们在浦口“桃源谷”围炉而坐,通过对谈、寻味等方式,带领读者了解古籍中的“七头一脑”,以及野菜的“最佳搭子”。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史星宇认为,通过短视频开发利用馆藏古籍的价值具有可操作性,但在视频制作过程中也要平衡知识性与趣味性,强化与读者的互动。


“BOOK·方物”系列短视频

“AI+”“VR+”让古籍触及大众

数字化是古籍活化利用的重要一步。苏州图书馆在全国率先启动“古籍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完成古籍数字化1503部845025页,涵盖了苏州方志、家谱、地方文化、**珍贵古籍以及苏州明清文人别集等类别。

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沈黎介绍,去年9月,苏州图书馆上线“古籍数据库移动版”,在“原汁原味”呈现古籍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文检索、繁简转换,以及做笔记、注解、修订等功能。“让古籍以电子书的形式面向读者,既缓解了古籍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损耗、破坏等问题,也提升了大众的阅读便利程度,让古籍资源得以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沈黎说,苏州图书馆还将通过构建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古籍小游戏等方式,让古籍走入寻常百姓家。


为了加深大众对古籍的认知,超星集团推出了瀑布流、数字文化长廊等多种用于古籍终端展示的设备,在空间维度上突破古籍使用和传播的限制。还针对古籍易损、无法翻阅等问题,他们结合虚拟技术制作3D古籍,让读者可以线上翻阅古籍。

研讨会上,还有企业分享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取古籍中的文本,并进行标引和分析的案例。面对文献残缺不全、古汉语理解难度大等挑战,北京汉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基于AI推出古汉语大模型,除了实现诗词出处检索、古文和白话文互译,读者还能利用古汉语大模型进行古文创作,生成诗歌、拜帖、祭文等。

古籍活化需整合资源与人才

江苏古籍总量约为450万册,南京图书馆所藏古籍就达160万件,数量位于全国前列。近年来,江苏图书馆在古籍的活化利用上进行一系列探索。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透露,南京图书馆正在大力建设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计划于年底发布,预计实现5000部古籍的在线浏览。

陈军认为,当前古籍的活化利用工作还面临不少困境,如顶层设计层面缺乏统筹,大多主体仍单打独斗。而因经费所限及专业人员的缺乏,公共图书馆难以承担活化古籍的全部重任。他建议相关方面制定古籍活化利用的工作表和路线图,出台古籍活化利用的指导纲要,同时进一步整合高校、图书馆和科技公司等社会各方资源,更好开展相关工作。

有观点认为,目前古籍活化工作难在人才培养:文献学专业的学生不懂技术,而信息管理等专业懂技术的学生又不熟悉古籍文献。苏州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孙中旺建议打破专业壁垒,让不同领域的人才通过“头脑风暴”形成更多古籍活化的创意。

在古籍活化利用的顶层设计上,苏州的做法可圈可点。2023年,该市先后出台《苏州市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实施方案》和《苏州市古籍数字化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后者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研制一套苏州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建成一个汇聚兼容的古籍数字化数据库及共享平台,培育一批特色古籍数字化应用项目,以古籍数字化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