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面的小虫子还没睡,你怎么能偷懒?


夜宿莫干山,推开窗户,传来一忽儿长、一忽儿短的虫鸣声,我有多久没听到虫鸣声了?

我少年丧母,父亲为生计奔波,早出夜归,我独自留守家中,翻阅旧书籍以排遣寂寞、打发时光。早些年,我家老宅的北墙外是一座寺庙。每当夜幕降临,在情境氛围渲染烘托下,偌大的宅邸尤显阴森。我坐在里屋,秉烛夜读,外头偶有风吹草动,便心生怖意,忽而,窗外传来高高低低、疏疏密密的虫鸣,想起那些匍匐在墙根、草间的小生灵陪伴着我,不再孤单、害怕。

上世纪60年代末,父亲携一家老小,到苏北农村接受“改造”。白天农忙,夜间,父亲督促子女背单词、念古文,晦涩枯燥的文言文,让年龄最小的我忍不住眼皮打架,打起瞌睡。

父亲说:外面的小虫子还没睡,你怎么能偷懒?

我强打精神,直起腰背,听到虫鸣中夹杂着蛐蛐声响,联想到暑假,堂兄带我上山捉蛐蛐,他一路走一路给我科普,有三个尾巴,中间那根最长,就像是横写的“山”字的是母蛐蛐;有两个又小又细尾巴的是能斗的公蛐蛐。堂兄给每只公蛐蛐都取了名,诸如金头将军、银头将军、铁头将军……斗蛐蛐的场面颇为惨烈,堂兄的乌头将军被对方的红头元帅活生生撕咬下一条腿,我捂住双眼:咱不斗了!好残忍!

堂兄面无表情地白了我一眼:小傻瓜!斗不斗,它早晚都得死!

其实,一只蟋蟀顶多活四五个月,每一场战斗,它都严阵以待,拼尽全力,因为不论输赢,这都是属于它的高光时刻。

于人而言,芳华转瞬即逝,因此莫问前程,只争朝夕。夜半时分,天地俱寂,睡意浓倦,灯花“噼啪”一响,屋内骤然亮堂起来,我洗把脸,清醒一下头脑,伴着虫鸣,继续读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西伯侯姬昌被囚禁7年,全心钻研伏羲八卦,写出了人类智慧的巅峰——《易经》;先秦史学大家左丘明双目失明,出于史家的使命和责任感,他将几十年来所闻、各诸侯要闻和君臣得失的话记述下来,终成《国语》,开创了**史学“直书无隐”的著述风格;孙膑被奸人剔膝囚禁,写出了著名的《孙膑兵法》。当然,最了不起的当数太史公司马迁,他因替李陵将军仗义执言,被皇帝打入死牢。他忍受了许多人宁愿断头也不愿忍受的奇耻大辱,苟活下来。也正因此成就了一位具有大手笔、大勇气的真正英雄,他的旷世杰作《史记》成了**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明珠。

身逢逆境,切莫怨天尤人。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10年匆匆而过。10年后,我和父亲返回城里,我进入一家电表厂当操作工。1977年注定特殊难忘,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一头扎进书房,摊开材料复习,内心笃定得很,十年磨一剑总比临时抱佛脚多几分胜算。果不其然,放榜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某大学,同年,父亲因脑溢血猝然过世。

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内心五味杂陈,诚然,苦难来自外界,坚强却是骨子里的。它是一种长在血脉中的风骨与傲气,关乎一个人的尊严、坚强和拼搏。就算命运让他们失去了名利财富作背景,他们依然可以靠这些内在的东西,重新改写命运,赢回尊重。

多年以后,女儿高考在即,全家上下供祖宗似的小心翼翼伺候着她,不敢多说一句话,唯恐刺激到她阴晴不定的心绪。夏夜,她伏案灯下,埋首题海,我照例在一旁陪读。忽然,窗外传来高低疏密的虫鸣声,她突然停下手中笔,抬头发起呆,须臾,她若有所思道:“爸爸,我们生而为人,一落草,各种束缚,诸多的身不由己,还不如一只虫子活得率性自在,它们的生命虽然短促,朝生暮死,却简单到只剩下快乐,一生无忧无恼。”

看着她一副少年识尽愁滋味的老成模样,我和她聊起那段下乡夜读往事,聊到堂兄斗蛐蛐,它们譬如朝露,向死而生,只享受过程,不在乎结局。其实,高考也是一样的,把它当**生中一段经历,爸爸希望你不要有过重的心理负担。你羡慕当一只蟋蟀,《聊斋志异》里有一个故事《促织》,书生成名的儿子昏迷,魂化蟋蟀,不但斗赢了所有对手,还能迎合皇帝,闻琴瑟而舞。女儿莞尔一笑,卸下心头的包袱。

王摩诘诗曰“灯下草虫鸣”。当浩浩荡荡的虫鸣把我拉回了现实,我感受到成千上万只虫子从四面八方包涌而来,开始了属于它们的管弦合奏,唱得舒缓、深沉,仿佛是那远古的声音、古老的音律,直击灵魂深处,可谁又能意识到这永恒之音中的每一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夏生秋亡,生命就像一颗珍珠,出于沙砾,归于沙砾,晶莹光润只是中间短短的一段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