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中东也曾经历一段“黄金和平时代”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日的加沙停火协议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和平,是中东居民一直的渴望。中东也曾经历过一段“黄金和平时代”。1993年巴以签署的《奥斯陆协议》,结束了巴以数十年的零和冲突,开启了政治对话解决巴以问题的历史进程。巴以地区的居民逐渐变多,社区设施有序建设……但是由于巴以双方内部的分歧和矛盾,以及《奥斯陆协议》本身存在的问题,“过渡时期”最终演变为延续至今的和平僵局。

图片[1]-【史海回眸】中东也曾经历一段“黄金和平时代”-萌番资讯网
巴以双方签署协议。

双方内部希望对话

《奥斯陆协议》签署的背后有一定政治前提。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东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巴勒斯坦主流派别法塔赫面临政治窘境。以色列在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枪手枪击重伤后,出动陆海空军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随后,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武装人员撤离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等国家,无力再向以色列本土发动直接攻击,也无法直接同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巴民众取得直接沟通和联系。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之后,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选择支持萨达姆,其立场遭到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海湾阿拉伯国家不仅驱逐了境内的巴解组织,还中断了对巴解组织的各类资金支持;而在海湾战争中失败的伊拉克,也无力再向巴解组织提供财政支持和政治保护。1991年后,巴解组织陷入巨大的政治危机。

1987年爆发的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也改变了巴勒斯坦内部的派系格局。传统上巴勒斯坦对于以色列的抵抗,主要由散居海外的巴勒斯坦各个武装组织,在不同国家支持资助下展开。但1987年的这次起义,几乎是以色列占领地区的巴勒斯坦民众自发组织的社会运动。在此背景下,巴解组织内部呼吁同以色列展开对话的阵营逐渐占据上风。

这场几乎“全民皆兵”的抗议活动也让以色列猝不及防,让以色列社会舆论受到震撼。20世纪80年代现代传媒技术,尤其是电视转播技术的发展,将以色列暴力压制巴勒斯坦民众的画面迅速传遍世界,以色列国际声望大打折扣。于是,以色列内部也出现了和解的声音,希望同巴解组织展开对话,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拉宾与阿拉法特握手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和协调下,巴以和平对话逐渐开启。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巴以秘密对话为和平进程奠定了基础,1993年,在美国的主持下,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共同签署《奥斯陆协议》。美国白宫草坪上也出现了历史性的一幕——拉宾与阿拉法特在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见证下握手。

《奥斯陆协议》为巴以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以色列一直将巴解组织视为“恐怖组织”,并将任何与巴解组织的对话视为非法;巴解组织则将以色列视为非法存在,要求解放所有巴勒斯坦地区。但是在《奥斯陆协议》中,以色列和巴解组织相互承认对方的合法性,并通过在部分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建立巴勒斯坦临时政府的方式,推动巴以问题的解决。

协议签署后,加沙地带的定居人口不断增长,当地人燃起了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希望。巴以双方内部呼吁和平的力量也受到较大鼓舞,在以色列政坛,接替拉宾担任总理的佩雷斯积极参与巴以和平进程;在巴勒斯坦内部,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回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受到巴勒斯坦民众的热情欢迎。

巴以和平进程开启之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纷纷参与到和平斡旋之中。从1993年到1999年间,巴以双方签署了多份和平文件,包括《希伯伦协议》《怀伊备忘录》等,涉及巴以双方在领土、经济、关税、金融等多方面的关系。

背后隐藏多方问题

但这个和平进程的背后也隐藏着多方面的问题。最初建立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政府,随着巴以谈判逐渐触及领土交换、以色列驻军撤离、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等敏感问题,谈判逐渐陷入僵局。此外,犹太定居者日益增多,他们同巴勒斯坦人的冲突也逐渐变多,巴以双方的互信逐渐崩溃。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内部也有一些反对声音,协议签署后两年,拉宾遭以色列右翼激进分子刺杀身亡,其后巴勒斯坦反对团体亦连续发动针对以色列的大规模袭击活动,双方冲突不断升级,《奥斯陆协议》的执行受到阻碍,逐渐名存实亡。(王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