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4日至20日,2024上海书展暨“书香**”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其间,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出品的视频访谈节目“高访”,推出2024上海书展特别访谈系列节目,邀请知名作家、学者等走进访谈间,解读书中的“人文密码”。
本期,**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围绕孙建江微寓言作品集《一念一句》探讨寓言创作的现状与未来。
一个标题,一行文字,包罗万象,意蕴深长。
受一位外国作家写微型寓言的启发,孙建江在四十年前就开始写一句话寓言,题材从动物、植物、器物直到大千世界,千百字可讲的故事被巧妙凝练成一句话,“这种寓言里也有矛盾、有冲突,只是这些矛盾冲突是高度内化的。”孙建江说。
传统寓言要编织故事,还要在结尾明确点题。而一句话寓言,是在倏忽一闪的灵感上生长而成的,更接近“寓意于言”的本义。
“人的精神和思想里都有一个房间,很多人的窗口打不开,所以灵感来不了,《一念一句》能够帮助那些想写作,但不知道怎么写的小孩子们打开精神里的窗户。”梅子涵说,“这就是我们说的‘脑洞’,打开脑洞、打开窗户,灵感就可以闪现出来,让小孩子觉得写作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其实很多灵感和想法是在手边、在眼前的。”
怎样写出让人“有咀嚼,有思考”的句子?孙建江分享,要以“迂回和留白”唤起**人积淀的文化心理,“我会寻找一些有双关语境的物件,找到具有多义性和指向性、容易使人产生联想的意象。”孙建江说,他所追求的寓言,让人或会心一笑,或灵机一动,“点到,又不点破,这是最考验我笔力的地方。”
寓言并不只属于孩子。在世界三大寓言发展田中,以伊索语言为代表的欧美寓言、古印度寓言都侧重**阅读,**古代寓言则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寓言和童话原本就是为所有人写的。”梅子涵说,“在今天,寓言有很好的重新生长的理由,今天的生活太忙碌了,时间太碎片了,问题和矛盾也很多,这恰好是寓言的时代。”
“在诸多文体里,寓言‘虽好却小,虽小却好’。”孙建江说,虽然寓言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偏居一隅,但它是当下读者不可或缺的文体,也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寓言的创新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它需要发展,需要创新,需要更多文体的启发和融合,这是它未来应该走的道路。”孙建江说。
栏目主编:周文吉 文字编辑:俞宏浩
来源:作者:段心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