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4日至20日,2024上海书展暨“书香**”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其间,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出品的视频访谈节目“高访”,推出2024上海书展特别访谈系列节目,邀请知名作家、学者等走进访谈间,解读书中的“人文密码”。
本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分享了其40余年学术研究的集成——《通天:**传统天学史》,通过大量的实例,深度剖析**传统天学真实的运作机制和历史衍变。
“天学”是什么?“天学”真的玄之又玄吗?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天学就是天文学。但在古代,天学的内涵有两层:其一,以天文学为工具的学问;其二,“通天”。
“**传统天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运行的规律。”江晓原说,“通天者王”,尽管**传统天学所用的工具是科学的,但其最终目的依然是以“通天”维护和巩固王权。正因为二者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传统天学在古代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必须由王家垄断。
但某种程度上,天学也是制约王权的重要力量。一旦发生日食、彗星掠地等天象,古代帝王就必须禳救斋戒、反省自身。
“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江晓原说。
关于**天学的起源,学界一直有天学西源说。事实上,**天学只可能与华夏文明同时诞生,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西方天文学发生了数次交流与碰撞,并在六朝隋唐、元代、明末出现了三次高潮。
“尤其是明末的这一次高潮,让帝王放开了天学禁令。在清代,老百姓还可以自己私习天文。”江晓原说,如梅文鼎,本是一介布衣,却成了天学专家,还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康熙得知后,给他题了“绩学参微”四个字,梅文鼎的文集也叫《绩学堂文钞》。
在老友俞晓群眼中,江晓原是一位“具有神性的学者”。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却嗜书如命,兴趣无时无刻不在延伸,还是有名的性学专家。每当夜幕降临,他总是习惯看一部电影,或是一个剧集,所撰写的《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被认为是国内第一本学者对科幻影片的深度解读。
“在我的理解里,‘神性’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江晓原说,就像人们常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他不赞同这句话,但如果将“神学”视为一种修辞、一种玄学,却可以成立。
“科学画图景,描绘了外部世界;技术见真章,解决了实际问题。图景是可以变化、转换的,但技术必须基于现实。”江晓原说,近年来,他一直主张要把“科学”和“技术”区分开来,没必要将“知其所以然”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没必要让科学凌驾于技术之上。
栏目主编:周文吉
来源:作者:俞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