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新一代读者登上舞台,谁说这不是上海书展的未来?


2004年7月,刚满3周岁的陈智芸被父亲抱着走进第一届上海书展,20年来,上海展览中心成为父女俩每年夏天必到之处。

8月20日21时多,2024上海书展落幕时分,陈智芸和父亲并肩走出上海展览中心。本届上海书展“荣誉读者”称号授予20届“全勤”的父女俩。序馆主雕塑前,父女俩在镁光灯下留下20届书展以来的第一张合影。“小时候,爸爸给我拍照,长大后逛书展,总是我拍爸爸,爸爸拍我。”23岁的陈智芸说,这张有意义的合影是和上海书展一起成长、一路相伴的最好记忆,也是新的书香约定的开始。


陈智芸和父亲 赖鑫琳摄

陈智芸父女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独家报道的“读者故事”主人公。今年书展开幕前,陈智芸告诉记者,因为身在外地学习,可能要遗憾错过今年的书香之约。8月15日上海书展开幕第二天,父亲来逛展,给女儿打了一路视频电话。“看着爸爸镜头里的书展,心痒痒。”闭幕日,陈智芸终于赶上了。下午一进场,这位上海书展的“老读者”就发现,今年有点不一般,读者特别多。


闭幕日下午,展馆里人流如织。施晨露摄

站在序厅观察人流,资深书业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对本届书展感触最深的也是“读者”。“今年明显的现象是,读者更年轻了。”彭卫国说,上海书展20届,培养起了一代读者。很多像陈智芸这般当年的小读者,成长为今天朝气蓬勃的新一代读者。


闭馆前最后半小时,场内读者仍在抓紧最后时间。施晨露摄

未来要用什么样的产品和形态,回报、回应与它一起成长起来的读者?今年的上海书展给出了一些答案。

据主办方发布的数据,本届上海书展7天主会场入场约29.8万人次,周末两天参观券全部提前售罄,举办新书发布会、名家讲座、作者签售等阅读活动1024场,数量同比增长近15%。全国19家出版集团、357家出版社携16万余种精品图书参展,线下图书销售总码洋4814.83万元,较2023年增长约35%,第一次进入统计范畴的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近500万元。


闭幕日,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文创区只剩两个样包。施晨露摄

“读者还在,读书人还在。”在上海书展得到的信心,是很多出版人共同的感慨。上海三联书店总经理陈逸凌发现,“今年我们带到现场的品种少了,更加精选,但销售不少,走进展位的年轻人更多了。而且,线上直播间的销售特别旺,书展效应不限于场内。”

彭卫国告诉记者,今年世纪出版馆在8月19日也就是闭幕日前一晚迎来销售“黄金半小时”,“晚上8点开始,差不多一分钟销售一万元”。读者的需求是旺盛的,关键在于供给侧,尤其是在网络平台销售便捷的当下,线下展会提供什么图书、组织什么活动,更要思考清楚。“要组织渠道还未铺开、刚上市的新书,要提供市面上缺货的断版书,要让读者看到平时没有注意的小众书。我们的读者群体如此广泛,任何‘小众’,都是‘大众’。”


闭幕日,现场人流如织。施晨露摄

今年,书展的跨界联动效应更加明显。世纪出版馆里,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创品牌七海制造局创下7天70万元销售业绩,闭幕日下午,记者看到,几个货架几乎已经空空如也,还有读者对着仅有的样品和标签拍照。


几乎被读者们买空的货架。施晨露摄

上海书画出版社与上海博物馆合作推出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配套图录卖得很火,记者在展位前停留几分钟,多位读者驻足并买走图录。买书的读者可以盖上一套有趣的印章,两枚分别显示“**”“埃人”,与年轻人流行的性格测试“e人”“i人”谐音,十分“有梗”。


读者在“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配套图录前驻足。施晨露摄


有梗的“**”“埃人”印章。施晨露摄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重磅新书《伟大的世界文明 古埃及》特意选择在上海书展首发,上架不久就卖断了货,最后一天紧急补货,记者闭幕日下午在**出版集团展区看到,这本书又只剩下广告牌。**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蒋丽君告诉记者,策划引进出版“伟大的世界文明”系列,希望通过图书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形态及其特点,《伟大的世界文明 古埃及》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本,与上博大展同期推出,在上海书展首发,热度共振。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展台上《伟大的世界文明 古埃及》已经断货,只剩广告牌。施晨露摄

上海外文书店带来“古埃及文明大展”文创商品专区,大幅展览海报醒目,展台前围满消费者,销售火热。位于上海展览中心的“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展直接分享了书展客流红利,现场参展者日均增长40%。


上海外文书店“古埃及文明大展”文创商品专区前,总是人头济济。施晨露摄

今年书展上,无论是文创销售的火爆,还是文博展览的联动,乃至花式盖章的长队,都说明重视创意、重视读者的需求,才会赢得读者。

彭卫国说,阅读和文创结合,受到年轻读者青睐,秘诀在于和图书内容结合紧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容、作者和品牌出版机构的价值,成就大出版产业的基础。“有人看不懂年轻人为何排队盖章,这是这一代人留下的书香印记。在传播渠道变化的当下,更多信息通过社交媒体触达年轻群体,很多做书人、青年编辑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达人、专业声音的提供者,为读者‘种草’,让更多人来到线下展会。精品内容、精准营销、精细管理,应该成为未来出版机构和上海书展追求的目标。”

上海书展成为观察城市风貌的一个窗口。今年,30家新华书店设置了购票服务点,协助老年群体线上购票,主会场便民服务点现场售票21054张。展会期间,近3000名各工种工作人员为市民游客观展保驾护航,书展现场咨询服务点、志愿服务岗亭接待读者超16万人次,邮政服务和包裹寄存近8000单,**服务35次。


闭幕日,拖着露营车带孩子逛展的读者。施晨露摄


闭幕日,推着行李箱听新书分享会的读者。施晨露摄

“书展全国媒体直播矩阵”整合69家线上平台,推出43场直播活动,在线观看读者超过2000万人次。在新浪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海书展相关话题总阅读互动量超10亿次。

陈智芸告诉记者,父亲对每天上午在友谊会堂举办的“国学七天七堂课”很感兴趣,“年纪大了,不太能天天来现场,发现每堂课都有直播,非常精细。”

今年书展现场,记者还遇到一对“父子兵”。2004年出生的崔以宁和上海书展同龄,现在是大二学生,七天来一直在“阅读生活跨界展区”晨光文具展区卖力服务。“上海书展对我来说,意味着‘成长’。”崔以宁的父亲、上海中版图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俊友是上海书展多年“干将”。从小跟着父亲来书展的崔以宁说,“在书展看到出版人的付出,也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今年,终于有机会尽自己的一点力量为读者服务,也希望更多人爱上阅读。”


书展同龄人崔以宁(右)在今年书展服务读者。施晨露摄

当新一代读者登上舞台,谁说这不是上海书展的未来?


和书展背景合影的小读者。施晨露摄


和书展背景合影的小读者。施晨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