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在今年书展上买了几本书
大家好,我是沃佳,这里是《一段佳话》第六期。
8月14日,为期七天的2024上海书展暨“书香**”上海周又与市民见面了。举办20届来,上海书展首次周五、周六持续两晚夜场延迟至9点半。直到门卫开始清场,书友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展厅。
上海展览中心门口人来人往,有些市民拖着行李箱来买书。沃佳/摄
晚上九点,上海展览中心门外依旧有许多恋恋不舍的参观者。沃佳/摄
市民对书展的参与度,也带动着出版单位的热情。上海中版图书公司副总经理崔俊友回忆,“十年前办上海书展,我们都求出版社来办活动。从去年开始,只要到三、四月份,就有出版社找我说,‘崔老师,今年上海书展我们打算办这些活动。’我说,‘人家还没启动呢,你急啥。’”
近年来,各大出版社对上海书展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书展的活动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尽管“书展”这个名称,会让很多人以为它只属于“圈内人”。但崔俊友表示,“上海书展是很亲民的,读者与出版机构能够面对面交流。”——有人每年在书展上“集章”,有人穿梭于各类讲座,有人收藏不同封面的译本……上海书展,其实能容纳所有参与者的“奇思妙想”。
中版集团展位附近,正在举办一场古埃及文明主题讲座。沃佳/摄
这两年流行集章。去年的书展上,约有一百三十多种印章,今年更是增加了不少,最好看的印章摊位前总是摩肩接踵。中版集团的一系列文物印章、“上海发布”的套色章、**工人出版社的渐变章、华理社的滚动烫金章等,吸引了大量关注。**出版社恰逢建社70周年,从北京运来半人高的“盖章机”,放入纸片后,用全身力气按下把手,即可得到一枚气派无比的纪念章。
一名书友说,“今年是我第二年集章。有些章很有设计感,无论是色彩还是内容的设置。”过去,市民喜欢收藏门票,门票无纸化后,印章成为市民“打卡”的新形式,社交媒体也进一步带动了“盖章热”。这几年,很多旅游城市、艺术展馆推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印章。1933老场坊的一家画廊就推出了不少艺术品主题的套色章,把自身特色结合在方寸之间,算是环保又有趣的新型文创。
上海三联书店推出了复古风格印章。沃佳/摄
排队盖章时,我遇到一名六岁的男孩“狗宝”,手持书本喊着“盖完章不要忘记看书哟!”他心无旁骛,充满热情,一副成熟的打工仔气质。狗宝来到上海书展,是为了推广**的新书《八0后沪漂带娃漫记》。作者陈丽霞大学毕业后,便成为一名记者,多年采访经历为她的作品注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陈丽霞翻开书页,向我介绍一张张妙趣横生的漫画,这本书包含了她对过去六年的总结,也讲述了当代中年人的育儿心声。初为人母,总想记录下孩子成长的珍贵瞬间,有人选择照片,有人选择日记,而陈丽霞选择了漫画。她不仅画下孩子的萌趣瞬间,还画下自己的“危机”,老一辈的“临危受命”,以及他们的故事。
母亲在成为“母亲”之前,首先是一个真实又复杂的个体,有其坚韧,亦有其脆弱。陈丽霞想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选择”。为了写自己的故事,她追溯了家里几代人迥然不同的成长环境,窥见**社会的巨大变迁。在书的尾声,陈丽霞还留给孩子一段寄语:“在任何境遇中,我们都有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与书友的合影。沃佳/摄
这何尝不是上海书展留给市民的寄语?书展里固然有特价书、品类丰富的各领域读物、设计精良的赠品与印章,但其实,这七天留给我们最大的瑰宝是“多样的可能性”。我们既可以作为读者,也可以作为作者。既可以沉醉于诗词歌赋,也可以在建筑、**、科学领域颇有建树。或者,我们可以仅仅作为一名普通参与者,在小众文化里寻找独属于自己的“同温层”。
上海书展是这座城市带给我们的福利,也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提供给市民的“精神收容所”。能线下逛到规模如此宏大的书展,本身即是不可替代的体验,让我们能够接触到实用或非实用的知识,漫步于知识丛林,看见今人与古人的生活,然后回到自己有限的生活中去,拥抱“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上海展览中心门口,有乐队正在演唱抒情歌曲。沃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