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4日至20日,2024上海书展暨“书香**”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其间,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出品的视频访谈节目“高访”,推出2024上海书展特别访谈系列节目,邀请知名作家、学者等走进访谈间,解读书中的“人文密码”。
本期,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薛舒,上海朵云轩集团党委书记、作家陈佳勇,共同围绕薛舒新书“生命两部曲”《当父亲把我忘记:隐秘的告别》《生活在临终医院:最后的光阴》,陈佳勇长篇新作《金农的水仙》展开对谈。
薛舒的创作之路从小说开始,但当父亲身患阿尔茨海默症,面对不可避免的衰老、病痛和死亡,她转向了非虚构写作。“现实已经把我压垮了。”她说,“写作中,我时刻在克服内心的羞耻感,因为我写的是真实的生活,我要不断袒露自己,一边挖掘自己的问题,一边发现别人的问题。”
陈佳勇最初因散文和随笔崭露头角,后来职业生涯转变,他将丰富的从业经历转化为写作资源,以小说展示复杂人性与无常世事。“我可以把看到的故事、自己的经历打散了拼凑起来,用假的框架说真的话。”他说,“小说的虚构样式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自由表达的空间,远比我写散文,写身边事、身边人更加自由。”
虚构与非虚构殊途同归,最终都要抵达真实、打动人心。
“无论小说还是非虚构作品,其中蕴含的生活本质有没有价值,会不会给社会一定的启示或发现,有没有创作出让人有共鸣的东西,这些标准都是一样的。”薛舒说,自己在非虚构作品中也使用了很多小说技巧,“用小说手法写真实的人和事,作品变得好看了,好读了,这可能是两者间相互观照、相互影响的方式。”
“《金农的水仙》写的是中年男性的慌张、不安和放下。”陈佳勇介绍,在职场摸爬滚打十多年、年过四十的自己,想在小说中表达对于获得金钱、权力、名望等世俗意义成功之后的担忧,“虽然我在写虚构的故事,但我想尽可能把这些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当我用小说的框架来进行反思,也许大家会有带入,觉得这是我的影子、我的故事。”
为何要揭开真实生活的隐秘与伤痛?薛舒与陈佳勇不约而同提到了写作的疗愈力量。
薛舒坦言,“写完之后,我是有一种疗愈感的。我觉得挖得越深,越袒露自己,最后的疗愈效果会越好。”陈佳勇认为,非虚构作品意义在于,它会让一个家庭遇到的困难,变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她可以不揭伤疤的,但不揭的话,她会遗忘它,只有揭开才会有更多的人感同身受,因为揭开的那一刹那,我们都学会了正视它,平等地接受它,这就是有意义的。”
栏目主编:周文吉 文字编辑:俞宏浩
来源:作者:段心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