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4日至20日,2024上海书展暨“书香**”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其间,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出品的视频访谈节目“高访”,推出2024上海书展特别访谈系列节目,邀请知名作家、学者等走进访谈间,解读书中的“人文密码”。

本期,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唐诗研究专家陈尚君,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共同分享了由陈尚君纂校的《唐五代诗全编》。

穷尽宋代以来累叠的唐诗文本,集陈尚君四十余年研究之力——这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超大型唐诗集成性文献,共1225卷、50册,超1800余万字,是陈尚君40余年唐诗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四十年磨一剑,这部书如何“回到唐朝人的立场”,还原真正的唐代风貌?

《唐五代诗全编》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79年,四十多年来,陈尚君一直从事唐五代文献的考索、补订及纂辑工作,最初他只是对清编《全唐诗》进行补遗和校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增加的唐诗作品数量之多,解决的问题之复杂,最终达到的成就之完满,都是出乎我的想象的。”陈尚君说。

还原唐朝人的写作原貌,唯一的路径就是穷尽文献。“通目录学以掌握‘经史子集’四部全书,另外还包括佛道两藏、敦煌遗书、石刻文献、域外典籍等。”并且重史源学,“每一种书,每一条文献,每一个作者,每一首诗,都务求是最早、最完整、最可靠的记录。”陈尚君介绍。

过往唐诗中存在很多失收、误收、讹误等问题,“清明时节雨纷纷”与杜牧无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是“春光不度玉门关”?“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陈尚君在编撰过程中一一考订修正。在李浩看来,《唐五代诗全编》做到了“求全、求真、求是、求细”。

尽管陈尚君自称电脑使用水平有限,但他坚持利用现代科技辅助学术研究,“每天开几十个电脑窗口,坚持十多年。”陈尚君说。二十世纪以来,新的研究材料不断出现,更有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文献,为唐诗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善假以物,借力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术,这是最不容易的。”李浩强调。

陈尚君曾说,十几年来,自己每天夜晚经过复旦北门的小路,看见树叶绿了、黄了、枯了、掉了,一年年就这样过去了。“其实我是用了《禅宗语录》里的话,修禅是没有时间感觉的,只是看到了时光的变化。时光真的很快,我的身体基本上还算健康,能够看到全书完成,对得起唐朝,对得起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是我最大的幸运。”陈尚君感慨。

“陈尚君先生通过个人的学术长跑构建了一个超大型唐诗文本资料库。”李浩称,正如《唐五代诗全编》前言所述,这部书不仅是陈尚君个人的成就,更是这一代学者的共同成果,足以示范后学、荣耀时代。

栏目主编:周文吉 文字编辑:俞宏浩

来源:作者:段心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