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微短剧中,鸡飞狗跳地演着让人咬牙切齿的人和事儿,配上“无不良引导,仅供娱乐”等肉眼快要看不见的“提醒”。如今,部分自媒体开始用“气死人不偿命”的虚构情节来收割流量。

这些屏幕里总是充斥着让网友极度气愤的场景。比如,渲染家庭矛盾。保姆虐待孩子、儿子手撕亲妈、丈夫殴打妻子……不是这头大打出手,就是那头跪地痛哭,“气人”的程度决定了冲榜的速度。比如,宣扬暴力、制造群体对立。“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一段段“全程窒息”的视频被广泛传播,其实只是自媒体自导自演。再比如,放大个体命运,剑指公平正义——“关系通天举报无门,希望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几千字长文泣血求助,加鞠躬视频配上打马赛克的图,明明是无中生有,却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情绪价值,简而言之,就是情绪所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和价值。在情绪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短视频、微短剧却动起了歪心思。“气人”的短视频正是在“拿捏”受众情绪——人们往往容易在此类事件中代入自己曾体验或遭遇过的歧视和偏见,进而“被带节奏”“被激怒”。虚假内容的发布者,往往会刻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的界限,用“无底线”形容不为过。在负面情绪的裹挟下,真相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即便知道视频可能是假的,但又主观判定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恐怕是真的,一顿评论转发操作后,自己憋着的那口气才能顺一些。

要知道,从确定选题到进行文案写作,再到进行拍摄剪辑,包括炮制热点、制造争议、转载抄袭文案、分工摆拍造假,批量生产“气人”短视频的流程已经相当成熟。而这一切的流量收割最终都指向流量变现。一个视频可以裂变成100个视频,一个账号能复制出1000个账号……广告收益、捐款众筹、直播带货,将客户引入私域消费……这才是拿“气人”短视频引流的逻辑所在。

有网友说:“每一个推送到我眼前的视频都是量身定做的。”对于这些靠“气人”来赚“人气”的视频,当我们看清楚它背后的逻辑和目的,就会发现,这些自诩为“情绪价值”至上的短视频,不过是一场心理骗局,只会激发家庭矛盾、降低社会信任,对身心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浊化社会风气。对此,我们应当保持警惕。当然,这并不是在全盘否定短视频的价值,而是希望网友们能理性辩证看待短视频的两面性。短视频里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短视频的使用要掌握好度。当面对大数据推送的垃圾视频时,我们要坚定地选择取关、划走或者举报,避免被过多的垃圾情绪反噬。

尽管一些平台对“气人”的短视频、微短剧进行了下架处理,但小惩未能起到大诫的效果。在流量诱惑面前,总有奇葩的伦理剧不断上演。有专家分析:“短视频低俗化现象泛滥,归根结底是平台为了短期变现快速获利而无所不用。”不难看出,短视频的发展受到了功利性的影响,眼前的利益掩盖了长远的规划。短视频要长久发展,监管部门和平台方必须协同发力。对游走在**边缘、挑战公序良俗、扰乱社会风气的短视频,监管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并通过完善涉及相关内容审查和平台运营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朗、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让短视频在良好生态中“茁壮成长”。

(杨丽)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