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思想标注时代、用理论引领时代……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精神坐标。”
——《大城大师:
68位社科大师的学术人生》
8月16日,由上海市社会市科学界联合会、文汇报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学林出版社承办的“《大城大师:68位社科大师的学术人生》新书首发式”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表示,上海一直是近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重镇,产生了灿若星辰的学术名家。他们的主要学术轨迹在上海,但他们的学术贡献与影响是全国的、乃至世界的,是当下的、更是久远的。他们的学术成就既为传承发展城市文脉增添绚丽色彩,又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重要的资源和载体。
打响“上海名人”品牌,让大师的精神薪火相传。2019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开始策划“礼赞大师”系列活动,约请文汇报选派优秀记者撰写纪念文章,共同推出《大师》专版。从2019年9月28日第一个大师版《陈望道:一位语言学家的本心》在文汇报刊发,至2021年9月26日第六十八个大师版全部见报,历时两年,文汇报理论评论部记者编辑团队参阅了大量大师著作,采访了逾百名大师的弟子及亲属。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认为,《大城大师》注重突出“大师”与“大城”之间的联系,融入“建筑可阅读”和CityWalk理念,生动展现了上海社科大师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碰撞与交汇,收录大师纪念地的地铁路线和手绘地图,让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社科大师,探寻人文上海。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建工作部部长吴昕毅、华东师范大学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麒共同发布地图。
为方便读者实地打卡大师纪念地,《上海社科大师City Metro寻访地图》同时发布,该发布活动是全市“人民城市 文明风采”主题活动之一。地图汇集了全部68位社科大师的学术纪念地,涉及黄浦、静安、徐汇、虹口、杨浦等11个区的12条地铁线路。8月17日起,市民可在复旦大学站、金沙江路站、桂林公园站等十个地铁车站,免费领取到大师地图,限量5000份。开学后,主办方还将向复旦、交大、华东师大等大师所属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赠送一批大师地图。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苏智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分享了各自的大师故事,并围绕大师著作、大师精神、如何理解“大城”与“大师”的关系等内容展开精彩对谈。
学者对谈
葛剑雄指出,不少“大师”都在上海这座“大城”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为人文社科领域作出了不朽的学术贡献。他的恩师、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16岁时迁居上海,在这座城市里主持编纂了新**社会科学最重大成果之一的《**历史地图集》。回忆起与谭其骧的学术交流,葛剑雄表示,当自己与老师在学术上产生不一致,进而提出自己的想法时,谭先生总是非常高兴。这种“真理出于争论”的学术观念亦是代代相传,在谭其骧还是学生时,他的老师顾颉刚就曾鼓励他通过信件指出授课内容中的不足之处,还开诚布公地将信函内容作为补充教材。葛剑雄认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这样的“大师精神”。
陈卫平表示,上海社联和文汇报社编的《大城大师》叙述了上海首批68位社科大师学术人生,书写了“学术**”的上海篇章。“我的老师冯契先生是这个篇章中的一页。在我眼里,先生之所以担得起‘大师’的称谓,在于他的学术品格有三个方面:这就是总结历史、引领时代、影响深远。”他建议在《大城大师》的基础上,进一步书写“学术**”的上海篇。他谈到两点,一是深入研究这些学术大师所体现的对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贡献;二是选择这些大师论著的精华,组织外译工程,向世界讲好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故事。
苏智良介绍,1843年上海开埠,开启了现代化过程,是**第一座达到两百万人口的城市,逐渐成为一座“大城”。同时,上海的文化、教育、出版特别发达,云集了来自各地的知识分子,“大师”们在这里成长。其中就包括苏智良的老师、历史学家陈旭麓。虽然陈旭麓已离世36年,但他的著作《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至今仍一版再版,受到各年龄段读者的欢迎,继续给后人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谈到对恩师的印象,苏智良用“思想解放”来描述陈旭麓。在80年代众多学者认为“海派”一词负面因素太多,不宜开展研究的时候,陈先生却发表了《说“海派”》一文,总结了海派文学“开新”、“多样”的特征,从学术研究角度为今天上海确立鲜明的“开放、创新、包容”城市品格打下了基础。
“这次列入‘大师’系列的复旦中文系先生有13位,占到首批68位社科大师中近五分之一,可谓群星璀璨。”陈引驰表示,“大师”大致都具有一些令人深刻印象的共同特点。他们都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储备,贯通中西、兼及古今,而且他们的研究都在多个领域展开;他们在自己着力的方向上多有开拓性的的贡献,他们的著作不少长久地在学术领域中具有界标性的地位;他们在坚持自己独特见解的同时,多持有包容、开放的学术态度,因而门下的学生承而能创,呈现出多样的格局和面貌。他表示,《大城大师》所采用的新颖编制方式鼓励大众通过CityWalk来了解大师的生活、学术足迹,将大师精神打入城市脉络,让大师文化与城市文化结合得更好。
大师广播剧演绎
为了更生动地讲好大师故事,2020年-2022年,上海市社联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共同制作播出了“海上先声”系列广播短音频。平均每期有超过90万人次的听众们,通过长三角之声的电波,认识了这些了不起的老先生。首发式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主持人江冉,《文汇报》记者、大师专栏作者代表陈瑜,上海市社联学会处副处长、“礼赞上海社科大师”项目负责人杨琳为在场读者演绎大师广播剧。
《文汇报》理论评论部主任杨逸淇、学林出版社社长刘征向复旦大学、上海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虹口区文旅局、上海音像资料馆、潘序伦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和机构代表及王蘧常先生家属王晓洪赠书。六年来,上海市社联牵头联合多家单位推出“礼赞上海社科大师”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受众覆盖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网传播规模超过7000万人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该系列活动得到了大师所在单位、大师家属、新闻出版机构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倾力帮助。
会后的读者现场签售,反响热烈。
供稿:市社联学会处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