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赵霜】日前,**科学家首次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发现分子水,这一成果令学界振奋。在过去3年多时间内,国内外多家机构就嫦娥五号月壤样本进行研究,发表100多篇高质量论文。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也是其中之一,该实验室主任宗秋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实验室对月壤的研究获得了微陨石撞击产生新矿物的证据。作为我国首个以月球与行星科学为专门研究方向的**重点实验室,从2018年成立开始,实验室参与了包括嫦娥系列、天问系列等项目,在协助**推进深空探测领域发展的同时,带动大湾区空间科学发展。

发现月球新矿物

2021年,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成功申请嫦娥五号2020年从月球带回的月壤样品。据宗秋刚介绍,今年3月,实验室研究团队联合**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广东工业大学,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颗粒表面的微陨石撞击坑开展研究,发现3种Ti纳米矿物,其中三方Ti2O和三斜Ti2O是首次在天然地质样品中被发现。研究完善了对月球表面太空风化过程的认识,也为理解太阳系其他无大气天体(水星、小行星等)表面的空间风化过程提供线索。

“我们前期主要将重点放在科学方面,在月球探测领域,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不断有一些新的发现,并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文章。”宗秋刚介绍说,2022年,实验室研究团队基于嫦娥四号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数据,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月球表面的宇宙射线能谱及通量。在月球尘埃研究上,实验室帮助确定月尘的构成,以及其与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在月球探测中的月尘防护技术提出建议。

预测火星大气条件

据宗秋刚介绍,当下,实验室已从早期的专注科学,过渡到了科学和技术均参与的阶段。在2021年祝融号着陆火星的过程中,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进行了火星大气条件的数值模拟,为安全着陆提供了保障。


实验室成员进行天体样品的前处理工作。(图源: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

“在整个探测任务中,巡视器从进入火星大气层、下降到软着陆火星表面的过程是难题,火星大气条件将影响着陆效率、稳定性和着陆点的准确性。”宗秋刚解释说,“实验室通过以往观测资料,提出相对安全的着陆时段,并使用火星大气模式对火星全球及预选着陆区附近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获得了着陆区附近及整个降落廓线上的完整气象要素分布。最终为天问一号降落方案提供最优时间等关键信息。”

宗秋刚介绍说,在参与嫦娥系列、天问系列等**深空探测项目的同时,实验室与内地机构合作研制了“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并于2023年5月成功发射。“这是两颗大小不同的卫星,能够对近地空间环境和近地磁场进行综合测量。”宗秋刚说,“现在我们正在这一方向上发力,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产出。”未来,实验室也将积极推动一些成本不高但能够解决重要科学问题的小型卫星计划。

“标志性装置能推动大湾区突破”

宗秋刚表示,澳门科技大学是国内较早一批开始进行新兴科学、空间科学研究的机构,在与内地交流的过程中输送了不少人才,“这在科技交流层面促进了内地与澳门的合作”。他同时表示,现在深空探测、行星科学在国内已经开始变“热”,内地很多机构都做出了成果。“在澳门融入**发展大局的背景下,我们希望在行星科学领域团结所有力量,让更多人和机构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毕竟月球和行星科学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在谈到大湾区在发展空间科学上的潜力,宗秋刚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大湾区经济发达,但在科学方面依然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地区。“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设施或大科学组织方面,大湾区还有所欠缺。”他认为,当下,一个具有引领作用的标志性装置可能是大湾区空间科学研究产生突破的关键。

此外,宗秋刚提到,如何在政策上让大湾区对空间科学研究者更有吸引力,也是学科与人才建设的关键。“内地的人才政策时常更新,从各个方面给予人才优惠。相比之下,澳门的人才待遇比较固化,优势不明显。不过,现在澳门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已经积极改善这一现状。未来,澳门还需要对重量级人才给予更多支持、投入更多资源以形成一流的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