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2023年,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人次达到293万。我们以眼为窗,带领参观者感悟**共产党精神家园的历史价值,以脚为尺,赓续精神家园的文化价值。”8月16日,《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典藏版)在上海书展主会场中心活动区举办新书首发式,“经典建筑导赏”环节,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为读者介绍这座红色建筑地标。
薛峰
《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典藏版)是“建筑可阅读”系列出版物的又一成果。2019年12月,《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编辑出版工作启动,成立由建筑规划、文物保护、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界等领域专家组成的编委会,邀请多位长期从事城市历史和建筑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长期从事城市影像记录的摄影师,精心组织书稿内容编写、编辑加工。2020年8月16日,正是在上海书展现场,《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精装版与读者见面。
赠书仪式
此后,《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不断推出“新版”——由侧耳团队录制的有声版,增添了新的阅读形式,为迎接2020年进博会推出平装普及版,便携精致。“建筑可阅读”项目推出的多种形式出版物,获得读者喜爱,为上海市民及游客了解与欣赏上海历史文化提供指南。四年来,“city walk”“城市行走”成为热门词汇,上海的众多经典建筑,成为无数市民游客的打卡地,“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理念深入人心。
时隔四年推出的《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典藏版)收录上海代表性的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中英对照的形式,介绍建筑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上海城市的内涵、品质、特色,在开本、版式、装帧等方面都有升级优化。
《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典藏版)亮相上海书展
建筑的故事,背后是上海故事、**故事。在上海书展,一本本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新书犹如一扇扇窗口,引导读者打开上海这部“大书”,阅读上海、读懂上海、体验上海、爱上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推出的《向史而新:城市有机更新视野下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也在今年上海书展首发,带领读者共同发现城市有机更新中的上海经验。
《向史而新:城市有机更新视野下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
历史建筑作为构成城市文化属性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保护与利用对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地域文化、塑造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既涉及物质空间的持续更新,包含建筑修缮、街区道路和城市环境的持续更新,也包含城市治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动态更新等。该书主编、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章明介绍,这本书是对三十多年来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一次总结,选用32个案例,生动阐述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在现实情境中的探索与突破,希望为上海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建成环境关联要素的持续优化提供不同视角。
章明
同济大学教授、**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说,城市更新是城市外部和内部社会、经济、文化等影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上海正在进行的城市更新、旧区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都有同一个目标——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历史建筑包括文物建筑、优秀历史建筑和建筑群、保留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涉及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上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存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郑时龄说,长期以来,上海十分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在全国率先编制相关地方性**和**,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规划中,依法保护各类历史建筑及其环境。“总体而言,建筑的保护不能采用博物馆式的封存保护,而是要在合理使用中保护。这本新书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论坛,通过引证大量优秀实践案例,与业界和市民共同讨论上海的历史建筑、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