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近372.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闵行智造之路必将走得更远。
此后便是不管风高浪急,
亦能破除万难,
迎难而上。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未来已来。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六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马桥文来外国语小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轻舟已过万重山》。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闵行开发区:面积最小,产效最好》节选。
闵行开发区:面积最小,产效最好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黄浦江上游的闵行区西部,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是**级开发区中占地面积最小的工业开发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财政管理体制试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大包干的办法,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和设置出口特区。
上海该怎么办?迫于当时众多的外商到上海找不到理想的高级宾馆,更找不到现成的建厂基地,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时任市领导组织班子,在市郊的嘉定、宝山、惠南、杨思、闵行、梅陇、虹桥等地奔波,考察环境,决定在上海找一块外商乐于“安营扎寨”的地块,使之成为上海现代化***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专家反复论证,1982年9月,上海市人民**决定在闵行工业区附近建立一个出口产品工业区,作为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实验点。
1983年,上海市人民**批准成立专门开发机构——上海闵行虹桥开发公司。当年5月21日又正式批准闵行为新型的出口工业区,把它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创时期,在动迁的农田宅地上,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
打开窗口
现在,让我们打开“窗口”看一看,上海第一块出口工业区是怎样在昔日一片农田上进行开发的。1983年,上海市人民**决定建立闵行新工业区的宏观构思是,在这里划地2.13平方千米,建造中外合资企业或外商独资企业100家,招揽职工3万人。这就是当时提出的“1、2、3”构思。构思一旦成为现实,闵行新工业区就成为上海吸纳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业的基地和改革开放的前哨阵地,将会带动整个上海经济的腾飞!
要想使蛙声一片的农田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一切必须从零开始;征地——36个图章启动,前后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动迁——建立闵行农工贸联合公司,成为上海就地安置征地劳动力的首创。破土埋管、筑路奠基,开拓者以神奇般的速度在这块土地上日夜苦战。
地下工程从开膛破肚开始,埋设自来水、煤气、雨污水管、铺延电力、通信电缆等地下管线长达104千米。转向地面,在拆迁、清场、平整土地之后,筑路、造桥,建筑大军进场显威。是开拓者们在这里建起:路幅30米(4车道)和16米(2车道)的沥青路面总长12.7千米,纵横延伸;横卧在沙港上的3座桥梁接通了与外界的联系;由1座110千伏变电站和5座10千伏配电站构成的配电系统相继投入运行;借鉴蛇口模式,一幢幢造型别致、风格各异、色彩缤纷的标准厂房犹如雨后春笋从地上冒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里基本上完成了市政基础设施和衔接配套设施。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实现了由“自然地”向“商品地”的变迁。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六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马桥文来外国语小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次,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编写《轻舟已过万重山——闵行:从制造到智造之路》一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系列文史丛书百舸争流辑中的一册出版,就是力图从闵行区内几大园区的历史沿革、发展过程,去展现闵行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由点到面,反映新时代闵行人民为家乡发展所作的不懈努力。编者尽最大的努力去查阅与闵行工业发展相关的文史资料和档案,借助各大园区的档案和相关部门的协助,力图更加丰富和完善闵行制造到智造之路的内容,力求所用内容真实、准确,给关心闵行发展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朗读:文来外小 五(4)班 汪作原
编辑:汤婧娴
初审:赵若楠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