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医学生的誓词。

白袍加身,任重道远。面对危险,他们一袭白衣逆行而上,与病魔抗争,同时间赛跑,用尽全力守护生命之光。他们是健康的守护者,是生命的最后防线。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医师节,主题为“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用文字定格最美“医”瞬间,致敬生命守护者。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 龙伟

迎接新生的瞬间:用爱与责任托举希望

“龙主任,我看到您,就像看到亲人一样!”下午3点,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一位大出血的孕妇神情紧张。当天的值班医生是龙伟主任。

这是一名凶险性前置胎盘植入的二胎高危孕妇,老家的多家医院都建议她终止妊娠,而她始终坚持要生下孩子,因此赴宁求医。由于孕妇出血量大、情况紧急,手术必须提前。龙伟快速调度了一支由产科、介入科等组成的多学科治疗团队,加班协作数小时完成了这台高风险手术,最终顺利接生,并控制了出血量,保住了孕妇的子宫。

在迎接新生的这一瞬,龙伟百感交集。“当时是正月初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所有医护人员都毫无怨言。身为产科医生,保障**安全就是我们的职责。”

从业25年来,龙伟已累计接生超一万个新生儿,并以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与每位孕妇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曾经有一位孕妇坦言,在龙伟主治的过程中,她从焦虑不安变得踏实放心,还在感谢信中表达了对医生加班工作的心疼,希望她能够按时吃饭,保重身体。“医患之间能相互信任、相互温暖,这种感觉很好。”龙伟说。

产科医生培训周期长,至少需要10年才能培养出一位相对有经验的产科医生。在龙伟看来,产科医生既要具备内科医生的缜密,又要具备外科医生的干练,需要胆大心细、行事果断。“想做一名合格的产科医生,要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还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对于各个专科的、跨学科的知识,要有充足的储备并能够谨慎地运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世伟

取得突破的瞬间:如履薄冰,如释重负

“杨主任,抢救室刚收了个男孩,胸闷心悸、头晕恶心,心率始终在160—200之间波动,常规药物及电复律无法终止。目前血压不稳,请心内科急会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世伟接到电话,立即赶往抢救室。

患儿情况极不稳定、命悬一线,多种治疗手段仍无法转复心律,最终经过急诊心脏射频消融术,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治疗取得突破的那一瞬,我们所有人都如释重负。”杨世伟说。

“急、难、险。”他用这三个字概括出作为一位小儿心内科医生的不易。“普通病人一般不那么紧急,抢救室的急会诊很大概率是心脏出现了问题,这时候我们的心内科医生就得往急诊跑。”尤其是值夜班的心内科医生,必须守着电话、时刻保持警觉。

由于病情疑难复杂、有时相伴终身,科室病房里的孩子常常要住院很久,即使出院了也需要定期复诊,科室很多医护都和孩子从医患处成了朋友。常常会有孩子兴高采烈地送来自己画的画、做的手工,并分享生活点滴。出院了、参与学习活动了、学会舞蹈了、考上心仪学校了……孩子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医护人员悉心地呵护和由衷地祝福。

茜茜就是这样一位“好朋友”。杨世伟刚接诊茜茜的时候,她才3岁。当时茜茜被误诊为心肌病,经过遗传检测及反复检索文献,最终被杨世伟团队确诊为一种罕见的线粒体心肌病,这在当时国内没有查到公开报道的先例,在国际上也仅有十多例。在常规心肌病治疗基础上,团队又联合了“鸡尾酒疗法”,茜茜病情逐渐好转。如今,十多年过去,茜茜的心脏功能接近常人,并出人意料地成为一名舞蹈爱好者。“前几天她打电话告诉我们,她要出国学舞蹈,我们都为她高兴。”杨世伟说。


江苏省人***胃肿瘤中心主任医师王林俊

重启生命的瞬间:期待治愈和新生

换上手术服,戴上手术帽,洗手、消毒……早上八点半,江苏省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胃肿瘤中心的主任医师王林俊做好了术前准备,站到了手术台边。

他面对的是名胃癌患者,虽然肿瘤发现得较早,但位置靠近贲门。贲门像是胃的“盖子”,切除后患者容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胃酸“逆流而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们给他做的是近端胃切除双肌瓣吻合术,切除病灶后将食管与胃相连,相连处再用肌肉箍上一道,相当于重建了人工贲门,减少了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王林俊初拿手术刀是在2003年,21年外科医生的经历,他用四个字形容自己现在站在手术台前的那一瞬间——心无旁骛。

胃肿瘤中心面对的患者,很多都是癌症,“他们是在最无助的时候把自己交给了我们。我们深知每台手术背后都是患者和家属的希望,责任是沉甸甸的。”王林俊说,外科医生的每场手术都像战斗,动作再熟练也可能遇到意外和挑战,他和团队能做的就是做好每个细节,为患者争取最好的结果。“首先是安全,然后是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考虑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在不断改良术式,哪怕比常规手术耗时多,只要患者有明显获益,就是值得的。”

八点半进手术间,手术结束已是下午1点。王林俊稍事休息,下午两点又准时出现在门诊诊间。诊室外,有忧心忡忡拿着片子来的初诊患者,也有已经手术完毕,带着锦旗来的复诊患者。“术后一个月,光吃稀饭可不行,高蛋白食物要吃起来。”“检查结果非常好,一个‘+’也没有,要好好保持。”王林俊仔细叮嘱着。

“我们的对手很强大,患者的抗癌路也可能很漫长,外科医生要赢下的,是关键一仗。”王林俊告诉记者,医患配合,调整好生活方式与心态,肿瘤患者也可以期待新生。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史煜

揭开眼纱的瞬间:感受医学守卫光明的力量

“今天早上的手术,是一位增生型‘糖网’患者,眼球里全是血。我们要清理掉眼球里的血液,处理好视网膜的隆起,相当于做了眼球内的清创,患者视力还可以恢复。”走出手术室,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史煜告诉记者。

“糖网”,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史煜的专长。她还曾作为**(江苏)第18期援圭亚那**队成员,在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医院眼科工作一年时间。在异乡大地,她救治了很多眼疾患者,其中就有不少“糖网”患者。

增生型“糖网”患者视网膜上的微血管发生了病变,同时生出了很多新生血管,一旦发生出血,光线无法进入眼球,患者一下子就看不见了。医治不及时,“糖网”的最终结局是失明。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盲人体验活动。在5分钟的时间里,双眼被封包住,什么也看不见。这短短的5分钟,足以让人体会到盲人的无助与慌张。”共情患者的处境与心情,但面对患者时,史煜很多时候还是严厉的。现在30多岁就患上“糖网”的年轻人多了起来,因为突然看不见了,在诊间隔着一张桌子唉声叹气,“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比起宽慰,他们更需要知道疾病的严重性。”

在手术间解决掉难题,患者术后眼睛会蒙上纱布,揭开纱布的一瞬间,对患者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史煜说,作为眼科医生,他们也非常期待揭开纱布后,患者各项检查数据转好,这意味着,手术成功了,患者可以摆脱黑暗重新回到光明里来。“看着患者的眼神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一瞬间让我们体会到医学的力量与责任。”史煜告诉记者,正是这份鼓舞,让他们在医学这条充满挑战和希望的道路上一直前行。


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陈朝明

针到病除的瞬间:唤起对中医的热爱与敬畏

一根银针细若麦芒,巧手捻转中,经络疏通、气血和畅。在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陈朝明出诊的日子,一整天等候的患者能超百人。很多人觉得中医是“慢郎中”,治不了急症,实际上这是误读,在针灸科,立竿见影的例子并不少。

“有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进来时疼得打滚。”陈朝明说,这种情况西医一般用止疼或缓解痉挛的药物,再根据结石的位置和大小决定是否手术。但在针灸科,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通过精准的穴位刺激,迅速缓解疼痛,还能促进结石排出。每每这样的瞬间,患者和家属的惊讶溢于言表,陈朝明知道,“中医粉”又多了几位。

“针灸是一门古老的技术,对气血不畅、经络阻滞引起的疼痛、麻木、僵硬症状,能起到快速缓解的作用。”陈朝明表示,颈椎病、腰椎病犯了来“针”一针,是大众对针灸应用的常识。实际上,针灸可以“大展拳脚”的领域很多,如急性胃脘腹痛等,在排除胰腺炎、胰腺肿瘤等严重问题后,即可采用针灸治疗“针到病除”;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也是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的“绝活”之一;便秘、抑郁症、肥胖病等问题,也都可以通过针灸来解决。

师承金陵医派,南京市中医院的针灸也在不断传承与创新发展。过去的针灸以毫针刺为主,现在不拘泥于毫针,浮针、火针、新九针、小针刀、电子灸、射频灸疗、水针……针灸科不同的针具和针刺法的创新治疗方法达到了30余种。“我们常用的还有经络整脊,就是将针灸与整脊相结合,可很好地治疗运动、神经、消化系统疾病。”

陈朝明介绍,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整体观”,针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古老而又常新。“我们将怀着对中医的热爱与敬畏,把这项技术传承好、发展好,惠及更多患者!”


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金晶

争分夺秒的瞬间:尽己所能,为生命赢取希望

下午5点,在抢救大厅监护仪的“滴滴”声中,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金晶准时“打卡”她的急诊班。

从2009年开始成为一名急诊科医生,在她眼中,这只是无数个尽己所能、守护健康的寻常日子里的一天。

急诊科医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迅速判断病人情况,急诊室就像战场,充满着不可预知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位病人是以何种方式出现。”金晶平时走路都是小跑,她说这是平时在抢救室养成的习惯,抢救室里重症患者比较多,有时候忙起来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大夜班晚上10点开始忙,一抬头发现天亮了。

“120送来一位急性心梗的病人。”刚刚坐在电脑前浏览病历,金晶就被同事的这句话给“拎”走了。金晶迅速评估了患者病情,及时给予吸氧、监护、服用双抗药物、开放静脉通路等治疗,急查心梗三项,经心内科快速会诊后,决定给患者进行急诊PCI术治疗。一番操作下来,病人被救了过来,金晶也松了一口气。

“能够救回一个又一个生命,我们再累也值得。”金晶在接受采访时也不忘记提醒,“急诊中遇到最多的是心衰、心梗和脑梗的患者,抓住黄金抢救期及时送往医院最为重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手术愈后。”

在金晶眼里,急诊科也有残酷的一面,有些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最后离世的患者让她无法忘怀,面对生离死别,她也会悲伤和无助。“我不允许自己把这样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急诊室还有更多的患者在等着抢救。医生,救死扶伤不图回报,希望不断前进,完善自己,提高诊疗能力,才能为病人更好地服务。”金晶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安莹 杨彦 王甜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