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这个夏天,“去小城过暑假”成为不少人不约而同的选择。相关平台大数据显示,暑期四五线城市及下辖县**预订量涨幅居各类城市之首,高星**预订量比去年同期增涨近50%。在**预订量增幅前20的榜单中,不少是来自贵州、青海、吉林等省份的县城。
县城**预订量大增,当然有其原本基数低、增长空间大的因素,不过,县城旅游热并非“一时兴起”。早在今年“五一”假期,县城旅游热作为文旅市场的一大亮点就备受关注。再往前看,从淄博、天水、平潭的突然爆红,到安吉、乌镇等的长红,县城旅游的突围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如今,散布各地的努力连缀成网,成为一种人们无法忽视的存在,在火热的文旅消费大潮中,县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小城何以刷新“可见度”?一方面得益于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将这些“养在深闺”的小城链入全国大网络。不论是自驾还是高铁,几小时可达,伴随可及度的提高,能见度也同步走高。另一方面,在脱贫攻坚以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牵引下,不少小城的面貌焕然一新,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和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刺激新消费场景加速下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连锁**和咖啡店了。软件和硬件的改善,优化了小城文旅消费生态,有力提升了小城旅游体验,强化了游客对于小城高品质生活空间的认知。
相较于大城市,县城旅游显然属于低价。但人们“反向旅游”来到县城,并不只是图低价,更准确地说,是追求高性价比。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不再“人挤人”的惬意氛围、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以及“并不掉线”的食宿条件等,都构**们对于高品质的理解。
更根本的还在于,当前大众旅游需求出现转向。当旅游在国人的生活中变得愈加频繁和平常,追求差异化、稀缺性,关注对自身情绪价值的回应就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姿态各异的县城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自然也被视作接住“旅游下沉”这波机遇的最佳选手。
可以作为映照的是,近来,“县城文学”悄然走红,关于县城生活的多个词条火上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在网络讨论中,县城生活的真实感、烟火气、稳固感引发广泛共情和代入,网友甚至创造了“县感”这个概念来描述对于县城的想象和感受。很难说,人们将一个个小城圈为旅游目的地的时候,没有投射这种期待。
如何接住“旅游下沉”带来的新机遇?如何在同台竞技中胜出?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县城有各自的甜蜜和烦恼要面对。不过,普遍适用的一点可能是,有增量者胜。这个增量,并不是大干快上,搬来过度商业化的游乐设施,或者复制粘贴网红要素,生造同质化的打卡点,而是多一些对文化的敬畏,多一些对特色的挖潜,多一些对产品的创新,多一些对细节的关照,借用一个网络热词来说,那就是提升“质感”。
都说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只有货与版能真的对得上,甚至超**待,县城精心打造的文旅IP才能立得住、传得开。还要提升“网感”,不断增进对流量的认识,甚至不惧于也不怯于成为“网红”,但对所谓的网红逻辑则要多一丝警惕——关注游客的真实体验,而不是表演真实感和亲密性。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赛道,要吃到红利,而且是可持续的红利,显然需要的不仅是“操作手册”,还需要足够的定力和长远的眼光。
(作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