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8月的上海,满城书香。以书为媒,因书结缘,读者、作者、出版人共赴一场阅读的盛会。对于这场盛会,热爱它的人们从不吝惜溢美之词,如作家孙甘露感叹道:“上海书展是读者、作者、出版人火热的相遇和重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则表示:“上海书展,向伟大发起的总攻!”
“国际艺术图书专题展示区”成为与今年上海书展交相辉映的“平行展会”。上海自贸文投公司 供图
2024年,上海书展迎来它的20岁生辰。20年来,上海书展所坚守和推广的有态度、有品质、有价值的阅读,已经从最初主办方的倡导,成为了浸润于每位普通读者心中的阅读理念,也使上海书展从一个区域书展逐渐发展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品牌、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平台。
直面读者
上海书展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始于2004年的上海书展,是上海图书交易会的“变身”。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回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涌动,传统的出版社管出版、新华书店负责征订和包销的图书发行模式已走到尽头。有专家建议,可举办一些面向大众的读书活动,使交易会成为公众的文化节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海书展诞生了。
首届上海书展吸引了国内24个省份一批有影响的出版单位和上海40家出版单位、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及本地的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参展,举办了图书评选、新书发布、作者见面会、签名售书等10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参展人数超20万。
直面读者,让上海书展留下了许多令人动容的画面。到了第二年,上海书展接待读者30万人次,零售额近乎翻倍增长。参加过几乎每一届上海书展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对第二届上海书展印象深刻。“台风‘麦莎’过境,也没有阻挡住读者参加上海书展、购买图书的脚步。上海读者喜爱书展,参与书展的热情可见一斑。”
上海书展的转型,对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江利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从第二届开始,上海书展一直在寻求如何做出它的特色。当时,上海书展的定位是一定要面向全国,服务好全国的出版机构。”作为上海新华自发组成的“书展宣讲团”成员,每年5月前后,江利都要去北京等城市,向各大出版社推介上海书展的读者定位与首发机制。在书业展会并不像今日这般遍地开花的时间里,上海书展成为当时读者和出版单位直接交流的平台。
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看来,上海书展走过20年还能够吸引这么多的读者,为读者服务,精益求精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把心交给读者的初心不变,上海书展会越来越好。这是上海书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开放包容
激活出版与阅读的巨大潜能
本届上海书展特别策划了“书展20年回顾展”,集中呈现上海书展的发展历程和诸多“首次”。开放包容,让上海书展在面向全国、服务行业的同时,激活了出版与阅读的巨大潜能。
2006年,上海书展确立了“**搭台、企业唱戏、公司运作、以会养会”的办展机制,使书展运作更具专业化、规范化和市场化;2008年,上海书展首次打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的概念,并设立主宾省,体现了上海搭台、全国唱戏的办展理念;2009年,上海书展首次设立科学技术馆和人文艺术馆。此后,上海书展又逐步设立少儿图书馆、辞书工具书专题馆、社科精品馆、国学馆等,服务专业读者;探索“动”“静”分离,推出实景版理想书房,鼓励人们重返书房进行深度阅读。2019年,上海书展首次推出手机端“移动书展”,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上海书展对办展思路的不断调整优化,能够让人们看到它对于促进全民阅读的诚恳和耐心,看到一座城市对于阅读的信仰和虔诚。
如何让上海书展越办越好?江利认为,经过20年的发展,上海书展如今已成为把读者、作者、出版社三方联结得最紧密的书展。
第一次参加上海书展的作家李修文,在8月14日上午举行的“行进的风景2024——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启动式”上,充分感受到了上海读者的热情。活动刚一结束,立马有读者追上来围着他合影留念、题书签字。在繁忙的间隙,李修文对记者感慨道:“最好的书展和最好的文学作品联动,确实能给一个写作者极大的信心。同时,它也拓展了文学生产的场域,给作家在作品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开放包容的上海书展,既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出版单位参展,也在向出版单位展示如何适应市场的趋势和变化、进行转型发展的可能性。
“在上海书展上,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上海读者对书的热情、对书的理解、较强的购买力以及书展组织的规范性。”京版若晴科创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迁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参加上海书展。刘迁观察到,本届上海书展,参展单位除了展示图书之外,也多了很多文创产品,都在尝试从单一图书向多元延展。
文明互鉴
搭建中外文学交流平台
上海是一座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城市。上海书展始终把打造中外出版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文化走向世界作为重要办展目标。
创办于2011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多年来群星闪耀,是中外作家对话的国际化平台,也是许多读者最为期待的单元。截至目前,已有近300位中外作家、学者,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参与文学周活动。
“多年来,‘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题既有关于图书与影像,也谈论过旅行与家乡。虽然它每年的主题都有不同,但是又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文化动态息息相关。它既是一个全球作家都能够谈论的话题,又是一个让每位作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进行探讨的话题。”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项目团队策划人之一,李伟长表示,文学的语言是世界共通的语言,这样的精心设计,让上海书展呈现着全球视角,增进着彼此的理解。
今年,上海书展的国际元素进一步增加。“文明交流互鉴与**式现代化——2024上海书展主题出版论坛”邀请学界名家,结合重量级新书,探讨面向世界讲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的新思路。“上海国际文学周”邀请包括16位外籍人士在内的30多位嘉宾来沪,推出50多场阅读活动,其中有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甘德、安哥拉作家若泽·阿瓜卢萨、法国小说家克里斯蒂安·加尔桑等。
同时,“国际艺术图书专题展示区”成为与今年上海书展交相辉映的“平行展会”。在这个总面积不到200平方米的展区,读者有机会接触到1060种与“美”有关的书籍,且近半数为进口图书。从大众耳熟能详的达·芬奇、伦勃朗、卡拉瓦乔、克林姆特、达利、里希特等艺术大师的精装本作品集,到以将小众艺术带入大众视野为出版主旨的塔森出版社“基础艺术”系列,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这一展区无疑是一场艺术的饕餮盛宴,东西文明互鉴的舞台。
“上海书展建立了非常好的活动机制,和海内外的出版单位都保持着深度的联系。”在采访的最后,李伟长回忆起多位国际作家来到上海书展时的场景,“英国作家奈保尔来时,可谓‘万人空巷’,一时间让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传奇作家身上。《云图》的作者大卫·米切尔来过以后印象非常好,他说特别喜欢这样一个神奇的、充满现代性的城市,所以他就把上海写进了自己的下一部小说里。”
在刘伟长看来,上海书展的存在,让国际作家对上海这座城市、对**文化有了新的理解与新的想象,由此产生继续在这个地方看一看的心境。这种朴实而直接的情感连接,正是文明交流的种子,更是上海书展留在人们心中的最佳记忆。
资料:**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李婧璇 金鑫 商小舟
编辑:葛 斐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