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扎根稻田,攻克“水稻癌症”——稻瘟病。带领五代学生薪火相传、通力合作,共同守卫**粮食安全。


高温下稻田实验室

解码水稻“抗癌”基因

有着“水稻癌症”之称的稻瘟病是一种由病原真菌引发的病害,会造成水稻的减产甚至绝产,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损失高达水稻总产量的10%,而我国每年因稻瘟病发病直接损失稻谷约三十亿公斤以上,因此防治稻瘟病是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主要任务之一。

**科学院院士、**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何祖华,带领团队历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与稻瘟病死磕,从2002开始,他和团队广泛筛选抗瘟种质,从起源于我国农家品种的育种材料中鉴定了一个广谱持久抗瘟性新位点Pigm。更具价值的是,利用Pigm改良选育的品种既有广谱持久抗病性又不影响最终的产量,因此它也具备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如今已被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等四十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并审定多个新品种,抗病新品种已累计推广超过 4500 万亩。

解决了水稻的抗病和高产问题还只是第一步,这个基因为什么能抗稻瘟病?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科学机制?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何祖华和团队又花了十余年时间。2017年,他们终于解析出了水稻广谱持久抗病与产量平衡的遗传与表观调控机制,文章发表在《科学》杂志,而这项成果也获评为“2017年年度**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执牛耳者》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8月10日周六20:30,东方卫视8月18日周日12:30播出。

深入恩施水稻“病窝子”

直面稻瘟病

为了攻克有着“水稻癌症”之称的稻瘟病,**科学院院士、**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何祖华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与稻瘟病死磕四十年,打通稻田与实验室,破解水稻抗病基因。

而那些在实验室中被验证拥有抗病基因的优良水稻品种,还要远赴全国各地真正的稻田中去迎接大自然的考核。节目中我们跟随何院士和他的“水稻抗病新兵”来到了稻瘟病的大本营——位于湖北恩施两河口村的水稻抗病性鉴定试验基地。这个海拔1005米、地处深山峡谷之中的试验基地,因其特殊的气候和湿度,成为了全国稻瘟病的“病窝子”,而那些刚刚走出实验室的水稻抗病品种就要在这里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何祖华院士:

育种和育人 人生两大快事

被媒体誉为“水稻抗癌医生”的**科学院院士、**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何祖华今年已经62岁了,谈起四十年漫漫科研征程上最开心的事情,他说:“最开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找到水稻抗病基因,帮育种家培育出了新的抗病品种;二是培养学生成就自己的事业。”

从70后到00后,何祖华的五代学生通力合作、薪火相传,就像肥沃的土壤中总能长出绿油油的水稻,耐心温和的何老师也培育出了一代代在科研领域颇有建树的学生,20年来,他已经培养了36位博士生,其中多位在植物病理与遗传学领域已经成长为中坚力量。

何院士说:“水稻的问题是解决不完的,永远有新的难题等待去攻克。要向袁隆平先生学习,他八九十岁的时候还在田里。”62岁的他仍然在兴致勃勃地规划着下一个十年的科研目标,似乎那片孕育了绿油油稻田的土壤也给他提供了不竭的生命力。

编辑:拾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