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凯奇,国内观众的老朋友,最近有了新鲜事。
传闻债务已还清的凯奇,洗心革面,下心不再拍烂片、恰烂饭。
然而,浪子回头的第一部大作,就陷入了巨大争议。
确切地说,是巨大谩骂中...
他主演的小成本恐怖惊悚片《长腿怪》上个月在北美上映,光看简介就来势汹汹,横跨30年的10宗灭门惨案,所有遇害家庭都有一个共通点:有一位14号生日的小女生。
凯奇作为反派,出演的正是背后真凶。
烂片虽多,但凯奇似乎没演过这类极致残暴病态的角色,他本人也说今后不会再演这类角色,一听这个,好多观众就无脑冲进了影院。
看这诈呼又怪诞的剧照,还真像那么回事。
后面的事情大家能猜到:
观众看完走出影院,发现被忽悠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泼天的一星轮番招呼。
但这并不妨碍《长腿怪》成为这个夏天最「吸金」的恐怖片。
数据显示,这片的成本1000万美元左右,是那种没什么金主可靠的独立制片水准。上映三周,全球票房过了8000万美元,妥妥赚翻,成为过去十年美国票房最高的恐怖电影,也是独立恐怖片以小博大的又一典型案例。
对凯奇角色反差的宣传,仅仅是影片营销中的一环,回顾这片的上映过程,从广告牌到网页弹窗,从视听效果到心理恫吓,甚至渗透进了日常生活方式...
每个动作都散发着浓重的猎奇色彩,勾着观众一探究竟,可谓教科书级的「忽悠」操作。
唤起观众影院之外的恐惧
别看这片成本低,但噱头可一点都不low,直接对标《沉默的羔羊》《七宗罪》《十二宫杀手》等影史经典。
凯奇烂片无数,但认真起来,演技还是经得起评判的。
作为话题发酵的引线,凯奇自然也就被渲染成了残暴病态反人性的杀手。
纵观所有物料,凯奇在片中的妆造到底啥样,始终是掖着藏着的。
对于硬广这类常规宣传,这片子没有铺太多量,转而结合自身物料,走的是诡异风,比如这块广告牌。
emmm...
这剧照,真没什么「美感」可言,吐舌头也算不上什么奇技淫巧。
单就视觉冲击上,还真能抓人眼球,病态扭曲的面部和冷冽肃杀的环境,外加眼睛这一对视主体的空缺,挺让人好奇主角长啥样的。
另一张广告牌上,是一串数字和上映日期。
影片上映前,你拨打这串数字,电话那头是凯奇瘆人的回复:我等着你呢...
上映中,则是凯奇提前录好的生日歌。
接下来是对影片内容的戏外延展。
上映之前,老牌报纸《西雅图时报》发布了一堆神秘代码。
神秘代码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应“长腿”要求**。
这样的玩法首先把观众带入到了颇具年代感的“纸媒时代”,另外还对“长腿”的人设做了一次软性剧透。
随后,一个记录影片杀手日常的网站被扒出,网站中有案发时的现场局部照片,凶器、血浆隐约可见,三十年间,都是自家男主人杀死全家然后自杀的惨案,但凶手没有露脸。
同时,这个网站也公布了杀手的人物小传,说他是一个崇拜撒旦的精神病患者。
这样的破次元设定国内观众也屡见不鲜了,大意就是给片中人物现实生活中建立一个社交账号,记录并分享日常。
虽非首创,但对恐怖片却特别好使。
不妨假象一下,当得知白银杀人案凶手跟你用同一个短视频app,并有针对性地挑选猎物时,正常人都会脊背一凉吧~
病毒视频上,片方公布了一条女主和杀手的审判戏。
这场戏的重点不是画面,是声音。
片方将女主从正常到超快的心跳加速过程提前录制,作为视频的BGM公布出来,观众打开视频,跟随女主的失控的心跳,对杀手的好奇彻底拉满。
不难看出,影片所有的营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
给观众制造观影之外的恐惧。
因为恐惧来源于未知,想破除恐惧需要了解真相,那么真相是什么?
来电影院吧~
「骚断腿」的恐怖片花式营销
影片上映后,海外的观众恶评如潮,放几张短评大家自行感受一下。
评分上,豆瓣5.9、imdb7.1,属于可看可不看的水平。
比起高调营销,这个偏低的打分,除了影片本身质量外,也带有观众发现被忽悠后的情绪分。
真·年度诈骗。
近两年,总有些恐怖片是口碑一般,但通过营销实现以小博大的案例。
去年国内上映的《梅根》,一段“没有感情,全是技巧”的cos舞蹈在网上疯传;
《危笑》在宣传时,死死抓住核心要素,在人声鼎沸的**场大玩儿独美反差;
再往前细数,是《恶魔预产期》的街头恶搞,看后让人生理不适;
以及被玩儿烂的“撒爆米花”梗。
其实最近几年,全球观众对影视过度营销都有腻烦心理,从卖惨减肥,到建立仪式感,消费主义浪潮下,电影越来越跳脱出单一本体,将更多情绪、意识形态裹挟,企图绑架观众。
大多数恐怖题材自带神秘、未知、与观众直观共情等独特优势,只需通过媒介稍作放大,知名度和话题量得以轻松实现裂变。
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这一点,对铺天盖地的花活儿,逐渐保持警惕。
当观众走出影院发现被骗了,首先不会反省自己被营销带节奏,而是归罪影片本身,将创作者永久拉黑。
就说本片,被推到前线的凯奇可以继续挡枪子,但因为影片质量的问题,导演想进入好莱坞名人堂、跻身大片大导阵营,也没那么简单。
如无意外,《长腿》将在本月27号上线流媒体,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