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与**山水画不同,“风景”作为西方绘画中的主要题材之一,直到十七世纪的荷兰绘画中才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绘画题材。

8月10日,“风景”展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对外开放,展览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策划,呈现了近200件从1920年代至今的风景画作品,从自然之景到城市之景,从写生描摹到对光与色彩的研究;当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类似风景,在同一面墙上沙龙式陈列,让人感受创作的生动美妙。


“风景”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4,摄影:shaunley

走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刘海粟、陈秋草、林达川、钱延康、陈钧德、余友涵等艺术家创作的上海外滩、徐家汇教堂等老建筑,虽然这些风景被一再表现,但在不同艺术家,甚至同一位艺术家的不同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当这些作品被聚在一起,亦是**油画百年的缩影。


刘海粟(**,1896-1994),《苏州河》,1957年,布面油彩,72×104 厘米

此次展览最早的作品是汪亚尘创作于1920年的《放鹤亭》,汪亚尘生于1894年,是浙江杭州人。1915年曾与陈抱一等人组建**第一个画会组织“东方画会”。1916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美术学校,归国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兼任新华师范学校校长。1947年赴美国,举办画展,并开设**绘画班授徒,1980年辗转回上海定居。


汪亚尘,《放鹤亭》,1920年

放鹤亭位于杭州孤山西麓,为纪念宋代隐逸诗人林和靖而建。1915年重建,亭外广植梅花,为湖上赏梅胜地。1920年代,汪亚尘在杭州创作了一组有关名胜古迹的风景油画,这幅《放鹤亭》便是其中之一。上海大东书局早年印行的《汪亚尘油画集》中选用此画,并有精彩评述:“用深沉含灰味的暗绿色彩,衬出红色的孤山放鹤亭,并不是单为古迹的说明。但看用笔的爽捷与作者内心对自然的深入,就非寻常画家所能及。”

时隔百年再看这件作品,能感受到早年在日本的经验,对汪亚尘油画产生的影响,而溯其本源,是欧洲的浪漫主义和印象派。

但展览并非以时间为线索,而是将相似的风景并置。从上海街景到陈逸飞等笔下的水乡,再到江南,汪亚尘的《放鹤亭》便归于江南风景之中,其边上是庞薰琹1979年创作的《文峰塔》。


厐薰琹(**,1906-1985),《文峰塔》,1979年,布面油画,80×80 厘米

庞薰琹(1906年-1985年)是我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1931年与张弦、倪贻德发起成立“决澜社”。展览展出的《文峰塔》是其晚期作品,描绘的是南通的《文峰塔》,画中的文峰塔以温润古朴的形象占画面偏右绝大部分比重,近景为塔院建筑局部,建筑相互叠压,结构复杂但透露出严谨的秩序感。画面写实主义与写意风格交织,造型上并不严格遵循西方透视法原理,屋檐结构不完全精准,稚拙中带有**画写意的特点,特别是文峰塔塔檐的飞角处理手法,为画面增添一抹禅意。


展览现场


潘玉良(**,1895-1977),《巴黎湖景》,1940年,布面油彩,45.5×81.5 厘米

展览过半作品来自**油画先驱,其中包括潘玉良、秦宣夫、吕斯百、方君璧、方人定、王济远、徐咏青等,其中也有不少逐渐被历史遮蔽但近来因个案研究被重新关注的艺术家,比如关紫兰、李铁夫、谭华牧等。


展览现场谭华牧作品。

其中,1869年生于广东江门市鹤山县的李铁夫是第一位出国学习西方艺术的**人。他晚清时期赴北美洲谋生与学艺。1887至1891年,分别在英属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他曾追随美国艺术家威廉·切斯、萨金特等人学习,对油画写实造型和表现有深入研究。留学期间,他还积极跟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

新**成立后,他归国担任华南美协会副主席,并成为了华东美院(广州美院前身)解放后的第一任油画系主任,并对教学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与精力。只是可惜,短短两年之后便离世而去。遗憾的是,他错过了第一代油画家们掀起的艺术启蒙大潮,又错过了新**后对后辈画家们的言传身教。临死前,他将自己珍藏的全部作品都捐给了广州美院。今年广东美术馆新馆开馆展中,展出了大量李铁夫写实主义的作品,而此次龙美术馆的展览中的《遥望瀑布》是其较为难得的风景绘画,也是其中西合璧的自觉尝试。


李铁夫(**,1869-1952),《遥望瀑布》,1930年代,布面油彩,76×64 厘米

从上海出发到欧洲是众多**油画家的求索之路,展览中有一面墙展出了刘海粟欧游期间的《雪霁(卢森堡)》《巴黎圣心院》,吴冠中的《冬天的树》、罗中立的《卢森堡雪景》等,从冬景中能感受到不同时代艺术家的不同表达。同样的宗其香、周春芽、闫冰所画重庆,让人看到一处风景在不同艺术家笔下的不同表达。


展览现场


刘海粟(**,1896-1994),《巴黎圣心院》,1931年,布面油彩,73×60 厘米


吴冠中(**,1919-2010),《爱晚亭秋意》,1977年,布面油彩,94×55 厘米

沿着楼梯登上展厅二楼,石窟、寺庙等宗教风格建筑,**香港的水岸风景,动物等自然风光将依次出现。其中《海景—香港维多利亚港》,艺术家余本以写实的艺术手法,再现了1950年代香港维多利亚港频繁的海上交通和渔民劳动的景象。


展览中石窟、寺庙等宗教建筑作品。


余本(**,1905-1995),《海景——香港维多利亚港》,1953年,布面油彩(三联),182×126 厘米,182×116 厘米,182×144 厘米

展览也呈现了何多苓、张雷平、高伟刚、黄兴宇、李青、高露迪等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让人看到风景画在时代中的变化。“这次很高兴充分梳理了‘风景画’这个重要的绘画题材。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为系列,让各地风景在展厅中铺展而开,使观众有机会在错落有致的空间中欣赏风景绘画。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在布展中加入了人物的雕塑,让展厅变得生动活跃。正如我们观众在作品前观看风景,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它们是风景的艺术,也是艺术的风景。”龙美术馆馆长、展览策展人王薇在开幕式上介绍。


“风景”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4,摄影:shaunley

据悉,1990年代初,刘益谦、王薇夫妇涉足艺术品收藏,至今已经有30多年。他们系统性地建立了多个收藏体系,在主要的绘画题材上均有一定数量的收藏,包括**传统艺术、近现代艺术、“红色经典”艺术和世界现当代艺术等,其中“红色经典”艺术的收藏被称为国内私人收藏第一人,围绕该品类,建国75周年特展“与时代同行”也正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出。

注:“风景”展将持续至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