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溺水”都是常见的安全事故。近期,全国各地已发生多起溺水身故事件,在国外,也发生了专业运动员在参加游泳比赛时溺亡的事故。

分析相关溺水事故的原因发现,很多人对溺水存在误解,以为“会游泳就不会溺水”“有游泳圈就不会溺水”“水很浅就不会溺水”等。殊不知,这些“不会”都站不住脚。

首先,电视剧或短视频中常见的“溺水后瞎扑腾并大声呼叫”与事实不符。

**应急管理部指出,真正的溺水快速而无声。溺水时,溺水者的手臂忙着划水,很难伸出水面;鼻子、嘴巴时浮时沉,想呼救也很难发出声音。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水中身体半直立,头顶露在水面上,面部浸在水面下,不伸手呼叫,但也不挣扎,务必提高警惕,立刻救助。

开放水域情况复杂,看似平静的水域同样暗藏风险。除了离岸流外,水面下有暗流、暗礁、水草、沟壑等,都可能对人造成生命危险,即便会游泳,也未必能全身而退。这也是很多地区在河流、湖泊、水库等竖起“禁止游泳”指示牌的原因,公众不应以身犯险。


俗称的“救生圈”其实是充气式塑料游泳圈,它们并不是专业的漂浮装备。当水流发生变化、使用者未抓住游泳圈,或充气游泳圈漏气时,都可能酿成溺水事故。

**应急管理部指出,溺水者出于求生本能,可能会死死抓住任何东西,如果游泳者缺乏救助经验,贸然下水救援,反而会被拖入水中。“手拉手救援”看似形成了“人链”,可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多人落水,导致群死事件。

因此,面对溺水者,不建议盲目施救,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经验的救助者,建议尽量使用长杆、漂浮物等工具实施救援;尤其不建议青少年下水施救或“手拉手”施救,而是要使用工具或求助成年人。

在多地**机构的安全提醒中,都出现了“浅水溺亡”事故。比如,有的是孩子在家中的小木盆、浴缸中玩水、洗澡时溺亡;有的是醉酒者倒地后,口鼻浸在地面浅浅的积水中溺亡。医生解释,并不是在水深的环境中才会溺亡,只要水面盖过口鼻,就有可能发生溺水。所以,对幼儿家庭来说,一定要当心孩子的活动环境,降低溺水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在暑期发生的溺亡事件中,青少年和**的比例较高。正因为此,全国少工委发布提醒,


此外,

图文:上海网络辟谣

转录编辑:张淑琳(见习)

初审:赵若楠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