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陆养 南美白对虾“定居”黄河边

来源:环球网

南美白对虾居然可以“定居”黄河边?在旅游市场火出圈的同时,千奇百怪的新鲜“特产”被“挖”了出来。网友们一一盘点自家“特产”的时候,竟然是:身在家乡为异客,我对我的家乡也很陌生!

作为中部省份的山西,是典型的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如今,在以黄土高原为主要地貌的三晋大地成功养出南美白对虾,不仅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内陆地区无法养殖海水生物的局限,也为山西的农业多元化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盐碱地变身“聚宝盆”

永济作为山西最大的渔业主产区,是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据黄河新闻网消息,永济市水产养殖面积1.04万亩,年产草鱼、鲤鱼等成鱼近2万吨,产值3亿元,产量占全省的37.7%、运城市的79.4%。如今,随着南美白对虾“定居”黄河边,当地渔业产业集群再添新动力。

永济市西开张村毗邻伍姓湖,9000余亩耕地中有三分之一是盐碱地,“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因不适合传统农作物种植而长年撂荒,西开张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祖祖辈辈和这块盐碱地“斗争”过很多次,种过棉花、冬枣,还尝试过蟹稻混养,但都因自然条件限制未能成功。

2021年,机缘巧合之下,镇政府得知这块盐碱地水质与海水成分相近,非常适合水产养殖,便决定以“渔”治“碱”,并与外部公司达成合作,流转土地建设千亩生态大虾基地,养殖南美白对虾,测水质、进虾苗、摸索技术,经过6批次试养,2022年6月,2000斤首批试养的对虾达到出塘标准。

“按每棚产量1000公斤计算,每年至少出两茬,每公斤至少卖50元。一个棚保守估计,纯利润达6万至8万。”西开张村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村民以土地入股,每亩地每年租金500元,村里还与公司约定,1000个水产虾小拱棚中,有20个经营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仅此一项,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0万元。

“海鲜陆养”实现本土化量产

据山西日报报道,山阴县薛圐圙乡罗庄村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依靠天然的桑干河水,独特的盐碱地成为南美白对虾优沃的生长环境。“这些南美白对虾从福建引进,我们利用生物技术,淡化了虾的生活习性,使虾适宜在淡水中生长,现在白对虾长势良好,国庆节前后将达到上市标准,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相关负责人赵某介绍说。

“去年我们在100亩盐碱地池塘中试养了200万尾南美白对虾,试养成功后,今年大量养殖,规模扩大到了216亩。5月下旬,我们从福建订购了南美白对虾苗,6月初选择健康有活力无病毒的苗种空运回虾场,对虾苗进行了淡化、标粗,对虾体达到3厘米的虾进行了分塘,同时合理把控养殖密度、温度、盐度等情况,让南美白对虾实现了‘山西产’。”负责人赵某介绍说。

“我们去年流转了100亩重度盐碱荒地发展渔业先行区,养殖南美白对虾,既盘活了盐碱地块,又优化了村集体产业结构,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出一条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罗庄村党支部书记郇晋侠说。

特色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经济周刊消息,除了卖虾利润的分成,永济市西开张村盐碱地的租赁以及用工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曾经5元一亩都没人租的重度盐碱地,现在按照每亩1000元租给了养虾的投资商,虾棚还带动了周边150多名村民就业。据西开张村村民介绍,目前在虾棚工作,每月的收入有5000多元。而过去纯靠农业收入,每年每人的平均收入也就只有3000元到5000元。

村民张大爷回忆道,自从村里开始养殖南美白对虾,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大爷激动地说:“现在好了,不仅土地有了用武之地,我们还能在‘家门口’挣到钱,这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是关键。开张镇镇长卫亚妮介绍,近年来,开张镇持续做好以高标准有机冬枣为主体、以果蔬基地和水产养殖为助力的“一体两翼”产业建设,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土地亩产价值,实实在在让农民增收。

“接下来我们计划和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利用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研发人工土壤来改良镇上的盐碱地。”卫亚妮表示,盐碱地“南虾北养”模式的成功,将为当地在渔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上再添新动能。(文/许鹏达)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