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8月7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开港暨二期启动大会在沪举行。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出席开港仪式,并宣布一期正式开港。
据悉,全自动化的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脱胎于传统煤炭、矿石装卸码头,是我国首个系统化旧码头集装箱改造项目。该工程作为上海市重大交通工程之一,项目规划建设始终坚持科技、环保、低碳理念,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的成功样板,也是落实长江大保护的生动实践。
精细管理 践行港口绿色发展新理念
罗泾港区码头曾是上海港煤炭和矿石运输服务的主要作业区。由于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煤炭码头、矿石码头于2017年和2019年先后停产。
为增加岸线资源、拓展码头作业能力,中交三航局项目团队于2022年12月25日正式开始系统化码头改造工程。项目历时11个月建成,焕然一新的罗泾码头前沿总长1432.1米,宽度为全国之最,达到115米,设置单列三层的集装箱堆载设计功能。一期工程建成交付后,码头开展调试运行,本次正式开港的一期工程建成1个10万吨级泊位和4个1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60万TEU。
罗泾码头改造项目将“绿色”始终贯穿施工和运营。作为一个拆、改、建项目,原有码头场区内拥有大量危房及建筑垃圾。项目建设团队立足上海港近远期发展需求,考虑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在前期对老码头进行全面精确复核后,确定了最为经济环保的利用方案。项目巧妙地利用废旧材料建造崭新码头,通过全部拆除原位重建、部分利用予以改造和全部利用这三种类型,使场区内老结构的利用比例达到70%。对于剩下30%“必拆”的建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拆除的混凝土回填,做到了建筑垃圾“零”外运,将工程建设产生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
智慧管控 赋能码头建设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智慧港口建设已经成为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在建设过程,为破解安全难题,中交三航项目团队坚持以“平安工地”创建为主线,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利用“数字化”模拟系统、船机定位系统、智慧工地系统统一协调资源调度。罗泾码头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创新使用了智慧工地“鹰眼”系统。通过“鹰眼”系统,现场的人员、船机、生产施工进度一览无余,项目部可以实时将所监控的影像、监测的数据传回调度室内,借助位置定位网站,项目团队可以轻松掌握现场准确定位,大大缓解了现场安全管理压力,最大程度保证施工进度安全可行。
罗泾码头改造项目将“绿色”始终贯穿施工方面,建设团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港口建设。面对施工区域地形复杂等重大问题,项目运用激光雷达水下扫测,收集参数,通过BIM建模、3D碰桩模型验算等创新技术,实现见缝插针,科学施工,实现新老桩基“厘米级”精准穿插,为码头“低碳”扩容做好技术保障。面对仅1年的工期和复杂的沉桩环境,三航团队创造性提出“流水线式”作业方法,对施工流程重新优化。
在码头建设的6个月内精准投入80000方混凝土、6427件预制构件、2521根桩基、30余艘不同类型船只以及1000余名工人力量,使水上沉桩任务比计划节点提前13天完成,刷新了水工码头沉桩纪录,跑出了“罗泾速度”。
未来,中交三航局将积极投入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工程、小洋山北侧开放等重大港口建设项目,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线,打开上海港高质量发展和未来箱量增长新空间。(王一坤 张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