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城桢楠

路遥在《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里写道:

我亲爱的人,你的心应该常是绿色的。你不听人说,绿色象征着生命……

作为人类与生俱来,最舒适的生理反应,绿色看上去总是那么柔和、亲切。

绿色、蓝色与黄色,背后的激烈碰撞,将决定这个绿色世界的未来,几十亿人的命运。

这是发展权,更是生存权。

欧盟碳排放新规针对**?

2021年8月20日,丁仲礼在接受鲁健采访的时明确说:

西方某些**是“放空炮”。

2022年开始,部分西方**开始修正过去激进的减碳规划,德国放弃到2035年电网中“接近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荷兰计划取消燃煤发电厂的产量上限;法国不得不增加化石燃料使用……

推迟减碳计划的原因或有不同,但方向一致,趋缓。

矛盾的是,从能源角度,西方**在延缓时间表,在产业政策上,力度没有下降。

据碳交易网,2024年1月17日,欧洲议会全会表决通过了一项法案,名为:“为绿色转型而赋能消费者”。

该法案最重要的内容是,禁止在欧洲推广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做出基于碳抵消的宣传声明。简而言之,如果不是自己减碳,而是购买别人的碳排放,达成碳中和(也就是用碳抵消的方式),进行商业推广,将会被禁止,这是对“漂绿”的一种打击。

据欧盟法前沿2024年3月15日的文章,欧盟理事会于2024年3月15日在最后一刻就《公司可持续性尽责指令》达成一致。

这项法案,一直被称为欧洲“供应链法案”。

法案规定,非欧盟**,如果在欧盟的营业额超过1.5亿欧元,又或者收入超过0.4亿欧元,但全球营业额来自高风险行业的占比超过50%,即会被纳入审查,未来“享受”的待遇是不符合欧盟的环保和人权要求,将被“点名羞辱”,处以最多全球营业额5%的罚款。

很多人认为,“供应链法案”直接针对**。

客观的说,非欧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为和欧盟的贸易关系密切,影响首当其冲。2023年,中欧双边贸易5.5万亿人民币,每分钟交易额逾千万元。

另外,所谓“高风险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品、皮革(鞋)、矿产开发、食品制造等**相对强势的产业,相比于其他地区,受影响面更大。

*****车可能面临300亿欧元碳关税

这两年,**出口有不小的突破,***为首的新三样质量好,成本低,席卷全球。

欧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动在手里。

2023年8月17日,通过《欧盟电池和废电池**》,2024年2月18日开始正式实施。

***电池行业,宁德时代、比亚迪是绝对的全球龙头,在国内市场极度内卷的情况下,海外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欧盟电池法案的实施,让这些电池巨头们的海外拓展蒙上阴影。

在财经十一人报道,在电池法案中,**最关注的就是碳足迹条款。

所谓碳足迹,就是生产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

以能源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于2023年发布的电力全生命周期上游排放因子,从发电角度看,**的发电排放是98.9gCO2eq/kWh,比日本87.5 gCO2eq/kWh和韩国74.7 gCO2eq/kWh高出不少。

矿产的开采、能源的使用、运输过程中的排放,制造过程里的碳足迹,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迹可循,并进行换算,计算。

谁来定义碳足迹?怎么计算?标准是什么? 这些问题,比碳足迹本身的意义还要重大。

目前,碳足迹的计算规则由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起草和制定,最终的计算定稿将于2024年发布。

根据吴静文笔记,**内部的碳足迹可以用额外采购绿电/绿证等凭证进行扣减,但是前提是,需要欧盟认可的绿证。目前,欧能认可的绿证是欧洲绿证。

也就是说,除非国内绿证向欧洲绿证看齐,完全对标欧洲,否则就不能抵扣。

这中间有巨大的解释空间,成本是巨大的,甚至都可以拿来作为新贸易工具。

**、印度、巴西这样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大国,都提出了质疑。

国际标准 **暂无话语权

根据我们查阅的资料,目前国际性的计算标准、计算工具、认定体系,几乎都是欧美国**制定的。

比如,丁仲礼曾经多次质疑的“**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其数据来源是美国橡树岭**实验室二氧化碳分析中心(CDIAC), 全球排放数据库(EDGAR),世界**、美国能源情报署(EIA)以及国际能源署(IEA)。

这些组织几乎都是欧美掌握的。

再比如,在碳足迹追踪方面,目前全球最广泛的评价体系,来源于英国标准协会发布的PAS 2050。这是英国规则的全球版本。

再比如,评估碳足迹生命周期的专业软件,全球应用最广的是GaBi和SimaPro。

GaBi是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IKP研究所开发的,SimaPro来自荷兰Leiden大学环境科学中心。

据长江商学院2023年12月26日的文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在线碳足迹计算软件类型多样,底层数据库品质不一,核算结果差别很大。

用丁仲礼的话说,这些软件很多时候不是科学,也不是实验室数据,算法和模型的不同,导出的结果可能差别巨大。

丁仲礼在2010年接受柴静采访时候,就提出过非常严肃的问题,谁来定义碳排放,谁来计算,这些关系到**人的发展和生存。

当时丁仲礼说:

他认为在IPCC报告原文中,并没有100%地确认气候变暖就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二氧化碳带来的结果,也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对气候变暖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对于未来排放空间的计算却要建立在二氧化碳升温效应的基础上。

根据2度阈值的共识,到20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最高峰值只能控制在450PPM以内,也就是说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空间是大约8000亿吨。

上周,我们拜访了一个生物化工方面的科学家,这位极端客观的人士认为,目前的计算方式并不科学,以二氧化碳作为碳排放标准,直接与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使用结构挂钩,既不利于**,也不利于全球环保。

二氧化碳和碳之间有3.67(倍)的系数,**的能源以煤炭为主,所以认定二氧化碳为碳排放的基准,意味着几倍的潜在差别。

2015年8月14日,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一项有哈佛大学科学家参与的“**化石能源燃烧与水泥生产所产生碳放排量”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结果显示:

**碳排放被严重高估。高估了多少?10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是发达**自签订《京都议定书》起20年来减排量的100倍!

怎么算的?

这项 “**碳排放核算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是“碳排放因子”,即燃烧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数量。

据果壳网消息,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刘竹介绍,**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做估计时使用的是发达**的数据。

比如,美国煤比较优质,含灰量只有14%,**却高达27%。煤炭灰分多,含碳量自然就少了。由于IPCC的煤含碳量推荐值是75%,而**煤的平均含碳量只有54%,差异比较明显。用美国煤炭直接套用到**煤炭上,直接高估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水泥生产造成的碳排放也是类似的道理。

**的水泥熟料系数只有60%,远低于国际组织采用的系数95%。

熟料系数衡量的是有多少生石灰能变为生产出的水泥,这个过程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水泥熟料系数低的原因和煤挺像的:都是原料杂质比较多,二氧化碳排放的不多,其他污染物可能排放得比较多。

3.6倍系数,100倍差别的计算因子,这些数字背后,就是清洁能源的发展路径,就是生存机会。

2023年11月,财新网援引英国乐施会等机构发布《气候平等》报告说,目前全球财富金字塔尖1%的富人,碳排放高于位于塔底66%的穷人总和。

7700万富人,比50亿穷人的碳排放之和还多。

有谁替这50亿人发声?

碳关税来了 更激烈的交锋在后面

在我们为计算标准担心的时候,欧盟已经把计算放到了贸易里面。

2024年10月1日,欧盟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以下简称“CBAM”)过渡期实施细则,过渡期结束后,到2025年底,欧盟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征收“碳关税”的经济体。

碳边境税,就是要求进口到欧盟、或从欧盟出口的高碳产品,支付相应的税费或碳排放配额。

非欧盟生产商如果想在欧盟销售相关商品,就需要为其支付碳排放费用,费用金额将根据生产国和欧盟的碳价格差异而定。

也就是说,出口商品到欧盟的商品,就需要和欧盟的标准看齐,看不齐的,就得用碳关税补偿,成本就跟欧盟一样高。

既然和碳排放相关的计算方式、模型、认定标准几乎都是欧盟说了算(在欧盟区域),对不齐在意料之中,**的***电池等,未必有成本优势。

碳关税和供应链法案等政策一起,成为贸易的调节工具。

根据碳中和50人论坛研究员吴必轩的测算,目前受影响的出口额大概在200亿欧元,主要覆盖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和氢这六种产品。

其中,钢铁产品总额约为150亿欧元,铝产品总额为45亿欧元,而化肥、水泥、氢气三类产品总额仅为3亿欧元左右。

200亿欧元不多?

好象不多,但这只是第一步,后续CBAM会不断扩大范围。*****、纺织等**优势出口产业很有可能会被纳入其中。

据界面新闻,如果CBAM范围扩大至整车领域,我国每年乘用车产品出口可能面临超过300亿元的碳税成本。

老汪聊碳中和则说,考虑到碳足迹对全生命周期的追踪,技术完全相同的两个工厂,在欧洲产生一个产品排放10吨,考虑电力传导后的碳成本是50块。

在**,因为电力排放因子远高于欧盟,导致同样的技术生产一个产品排放了20吨,按照当前的碳关税制度,该产品实际需要交的钱是100块。

也就是说,如果严格执行碳关税,且按照欧盟的排放因子,**的碳成本会是欧盟的两倍。

周末在檀几条,我们写到,目前欧洲在对**快时尚平台进行审查,其中就有人提出,根据环保等议题,对**生产的廉价服装进行处罚,处罚金额是购买价格的50%。

**该怎么办?

未来已来,时不待我,**应该怎么面对碳世界激烈?

减碳之外,尽快统一、制定碳足迹的计算、追踪、认定,且和世界接轨,沟通,是当务之急。

我们看到,政策已经在行动。

2024年2月2日,**发改委、**统计局、**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其中提出,推动研究核算不同应用场景中扣除绿证的修正电网排放因子,推动绿证国际互认,推动大型国际机构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绿证衔接。

据人民网消息,2024年**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明确提及:

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等。

更早,2023年10月18日,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做好 2023—2025 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更是最基础,最底层的碳排放数据准备工作,碳市场交易的基础工程。

世界经济竞争最高等级的竞争,不是产品,而是标准。

在这方面,我们发展较晚,落于人后。

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拿不出自己的标准,无法推广自己的标准,听任别人定价,十倍的努力,可能才换回一分收获。

我们内耗过多,在节能、气候、外交等方面能够抢夺国际话语权的人士,还是太少太少了。

大卫·施密茨说,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背负着历史的包袱,历史的重大意义。

什么方式,能够让世界互相尊重,互相有益?

也许是三观够正、底气够足,话语权足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