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万亿级新赛道,广州这次表现很积极。
继5月印发《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成为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城市”目标后,近日,广州拿出真金白银,希望通过20条措施,促进低空经济及关联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广东布局低空经济的三个核心城市之一,广州主动出击自在情理之中,不过,鉴于其近年面临的舆论压力——眼前是与重庆日益胶着的“经济第四城”之争,远处是与北上深日渐分化的发展走势——广州显然想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取得更大突破。
这座传统**重镇去年初提出迈向万亿级“智车之城”后,如今在政策和资本的加持下加速腾空,竞飞“低空经济第一城”。用当地媒体的话说,“这座曾经‘飞出’**本土第一架飞机的‘天空之城’,再一次率先‘领飞’”。
3万亿新广州,需要一个经济新引擎。只是在这场“卷出新高度”的城市竞赛中,广州目前仍处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状态,未来能否建立绝对优势,真正突围领航,一系列挑战才刚刚开始。
一、追赶
7月5日,广东召开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后第二天,广州即举行市级大会,亮明态度。
当地媒体反复强调,“这是全国首个高规格的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大会,也是广东首个地市级高规格的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争先意味明显。
根据当天发布的《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简称“广州低空经济20条”),广州的支持重心在“培育壮大企业主体”上,以此为圆心,用真金白银推动完善低空基础设施、低空科技创新环境和低空多场景应用。
其中,对“适航审定”这一“上天”关键前提的支持力度达到千万级。
对在本市从事研发和生产制造并开展适航审定的企业,获得**民航局颁发的有人或无人驾驶**器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PC)的,对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50公斤的大型载人无人驾驶**器,市财政一次性资助1500万元。大型载物无人驾驶**器,按型号市财政一次性资助150万元。政策有效期内每家企业资助不超过1500万元。
不过,对比深圳去年底出台的支持政策,广州版的“含金量”稍显逊色。
对获得**民航局颁发的eVTOL**器和无人驾驶**器型号合格证和生产***并在本市经营的低空经济企业给予奖励,其中eVTOL**器1500万元,大型无人驾驶**器500万元,中型无人驾驶**器300万元。每个企业每年资助不超过3000万元,同一型号仅奖励一次。
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也是广东打造世界级低空经济产业高地的核心(注:还有珠海)。尽管当地媒体频频提及广深现阶段的不同优势,前者“在eVTOL和飞行**研制方面展现出强劲实力”,后者“以发展消费级无人机为主要特色”,但未来能否一直保持差异,避免同质化竞争,却是二者竞飞“低空经济第一城”需要回答的现实课题。
从当前的形势看,广州还是一个“追赶者”角色。
官方数据显示,广州目前拥有低空经济相关企业300多家,其中核心企业69家;而截至2023年底,深圳的无人机企业就有1700多家,年产值960亿元,约占全国七成。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城市进化论与火石创造5月底发布的《》,深圳“链接力”达77.28,仅次于北京,广州虽排第四,但“链接力”仅44.49,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角力
低空经济方才起步,各地**争相入局。按照广州的设想,2027年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要达到1500亿元,进一步具象化,目标还包括向全球生产销售“广州造”的首台飞行**,以及成为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城市。
业内普遍认为,沉淀多年的**制造,是支撑广州低空经济“高飞”的底座。从“智车之城”到“天空之城”,有跨界,但更是融合。
正如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飞行**动力研究中心主任张扬军所言,低空经济离不开地面产业,需要融合布局所在城市的技术链和产业链,形成可持续的、规模化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他看来,电动化、智能化是飞行**实现的两大关键,广州可以推动低空经济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跨界融合,实现集群化发展,有能力“领飞”全国。
目前,除了拿到三大“通行证”(型号合格证、生产***和标准适航证)的亿航智能,广汽集团、小鹏汇天也均已完成“首飞”,为广州角力低空抢下前排席位。
去年6月,广汽集团首款飞行**GOVE实现全球首飞。媒体报道称,这个“新物种”能在动态一体中实现地面行驶、空中飞行、空地对接三大场景;
2022年7月,小鹏**旗下“小鹏汇天”自主研造的旅航者X2飞行**亮相第二届**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同年10月在迪拜完成海外公开首飞。
不过,结合广州近年在新兴产业上的表现看,如今其对低空经济的重视背后多少还暗含着另一层意义——没能在*****产业发展中拔得头筹,面对“下一个*****产业”已不容有失,出招必须“快、准、狠”。
数据显示,广州**产量已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达317.92万辆,但这里面*****产量为65.16万辆,占比仅20%。也就是说,燃油车仍是“广州造”**的主力。(注:今年前5个月广州**产量为94.73万辆,被重庆以5万辆的优势反超)
当地统计部门曾表示,**制造业作为第一支柱行业,增速由2017年的17.4%下滑至2019年的-0.5%,2020年在**消费政策及***车市场带动下回升至3.8%,产量自2017年达310万辆高位后暂无较大突破。
去年初,广州正式提出迈向万亿级“智车之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数据看,其*****的确在加速追赶:2022年、2023年*****产量分别增长109.30%、107.7%,以此为支撑,**制造业分别增长6.3%、1.6%,比当年的规上工业增长值高出5.5、0.2个百分点。
三、雄心
回归“制造业立市”之后,广州迫切需要培育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和鲜明标识感的新产业。
明面上,这是广州守住“第四城”地位、捍卫“一线”尊严的现实需要,更深层次的是,“再造一个新广州”必须着眼劳动生产率提高,重新考量产业方向与城市未来。
根据城市进化论去年发布的《》,广州2020年劳动生产率为21.65万元/人,仅高于成渝,与京沪差距较大。
究其原因,作为典型的“服务业主导型城市”,广州过于依赖传统服务业,北京、上海则较早推动就业人口流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两个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现代服务业,从而用更少的就业人口份额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份额。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外界总说广州错过了互联网风口。如今,站在低空经济商业化元年,广州真的很想赢。
据当地媒体报道,7月5日的广州市级大会其实还藏着一个更大的“雄心”——目标不只是天空,而是“全空间无人体系”,一个具有引领性、颠覆性的新兴领域。
此前,**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广州南沙打造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
不过,诸如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等科幻场景要真正成为一种日常,离不开技术突破和规模应用双重加持。
对广州来说,人口规模、经济实力摆在那,加之南部战区空军已表态将为广东低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应用端成效或将很快显现,而技术创新还需久久为功,加力加效。
如广州所言,科技创新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需要“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尽管其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3.43%,但与北上深仍有不少差距,“领航”同一片蓝天,难度显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