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书展特色子单元上海国际文学周先声夺人


“小说家也许会消失,但故事将永远伴随人类远征,永不停歇地跨越边界。在故事中,人类自我选择、自我创造,奔向不可知但强烈吸引着我们的未来,最终迎来新的自己和新的天地。”8月13日晚,2024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在位于虹口北外滩的**证券博物馆举行,围绕“故事的边界”主题,第一个登台的**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从不识字但天然会讲故事的外祖母展开关于故事本质的讲述,他说:“致敬每一个讲故事的人,也致敬每一个行进在故事里的人。”


李敬泽

作为上海书展的特色子单元,创立于2011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是中外作家进行文化交流、文学探讨的重要平台,迄今共邀请近300位中外作家、学者在上海书展期间来沪,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今年上海国际文学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新闻办公室特别支持,这也是上海国际文学周连续五届落地虹口区。


今年上海国际文学周嘉宾

主论坛由复旦大学学者包慧怡、李双志担任学术主持。安哥拉作家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甘德、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加尔桑、俄罗斯作家叶夫盖尼·沃多拉兹金、日本作家凑佳苗和辻村深月、西班牙作家安德烈斯·巴尔瓦、匈牙利作家巴尔提斯·阿蒂拉、美国漫画家丹·诺特,以及**作家邱华栋、尹学芸、吕新、薛舒、袁筱一、刘大先、范晔、赵松等相继发表主题演讲。

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得主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坦言,他在写作中所做的努力是扩展界限,首先是拓展无知的界限,其次是跨越个体与他人分隔的界限。


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认知是一条刻度,衡量着故事的火候。火候不够,故事生硬;火候太过,又会越出经验。”吕新将故事分为两类:自己的故事和除此以外的所有故事,故事的边界存在且只能存在于每个人的认知中。

邱华栋以“一匹穿越千年的花斑马”为题,谈到自己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空城纪》。这部小说有一个篇章《绘画部:于阗花马》,以一匹花斑马的自述,讲述这匹马自己的故事。花马的形象脱胎于悠长历史中的织锦、绘画、史籍,它穿越千年,不停地在时间中驻留与奔跑,担负起书写宏大西域历史地理的重任,具有强健的生命力。他希望,写作亦能如花马强健的生命,飞腾于无尽的生生灭灭中,希望作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永不止息。


邱华栋

美国诗人、翻译家弗罗斯特·甘德表示,相比于传统的“叙事现实主义”,他更青睐另一种能予人思维以启发式联想的写作。尹学芸借助“有形与无形”的对比阐述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文本和意识是有形,潜文本和潜意识是无形。两相对照,无形如同幽暗处的烛火,延伸和丰富了文字的广度与深度。”

科普作家梁贵柏表示,边界的设置本身是为了召唤一次次的突破,如果要为科学设定边界的话,那便是人类认知自然的边界,而科普作家的使命是通过作品努力让读者靠近科学的前沿。

“文学写作给予了我们一把钥匙,在打开通往真相的大门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不同的答案。有没有可能,我们将在故事里走进另一个生命的黑洞,去寻找那些看不见彼此的人?”薛舒说。

来自西班牙的安德烈斯·巴尔瓦说,这场文学的邀约根植于彼此理解、彼此感知的希望,正是讲故事的信念。“在当下这个多元化的世界,我们不应将一些基本问题上的共识视为理所当然,实际上,囿于语言等,误解不时发生。因此,作家的职责不只是讲述故事,还要确保理解的达成。语言需要服务于真正的沟通,准确地切合情感和语境,而作家就是语言与文化理解的守护者和再造者。”

推理小说家凑佳苗说,在推理小说的视域中,边界意味着“**”“伦理”和“规范”。相较于以破案爽感为主线的推理小说,她更希望书写那些“正义的边界”之外的故事。她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够引发思考,比如为什么自己能够生活在边界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越过“正义的边界”?推理小说中超越“正义的边界”的部分,让人更加珍惜正义与美好的社会关系,坦然面对心中可能存在的“恶意”,积极地生活下去。

此后六天时间里,32位上海国际文学周嘉宾将参加50多场活动,包括“诗歌之夜”及在上海展览中心、思南文学之家、上海图书馆东馆、朵云书院、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等场地举办的文学对谈和签售分享活动,并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文学爱好者、读者“亲历现场”。

与往届相比,今年上海国际文学周新增了“仲夏文学漫步:与国际作家共绘上海城市文化地图”环节,来自7个**的外籍作家、艺术家参观了上海图书馆东馆、长白228街道、外白渡桥、上海大厦、洛克外滩源和上海外滩美术馆等上海文化与城市生活地标,通过文学的视角感知上海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