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船舶系统_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_

“智能船已不是一个新词,行业内的船东或是外围AI赋能的企业,都在加入智能船舶的研发进程。”

7月6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的“AI赋能海洋”——智能技术促进船舶产业焕新暨2024年度**智能船舶创新联盟高端学术论坛上,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李鑫作出上述表述。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院长吕智勇也在现场表示,船舶工业作为重要战略性产业,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突破与落地应用最佳场景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造船强国的关键阶段,继续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船舶工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智能船舶总体而言主要分为两个技术方向,一个是数字化层面,另一个是自主化层面。”李鑫指出,数字化层面上,目前已有大量的商业应用场景出现,国内外都在做“智慧航运”,推出数字化的物流系统等,这方面目前需要加大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海运的安全性。自主化层面,多国都在进行不同场景的自主航运测试,不过,自主化船舶将会经历非常长的测试和数据积累的过程,包括算法的迭代。目前我国已有较为成功的自主航运测试,例如“香洲云”和“珠海云”,未来会有较好的发展。

“安全可靠,决定了智能船是不是真正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工程院院士吴有生表示,船舶行业智能化发展分两大部分,一个是智能制造,一个是智能船舶。智能制造是船舶制造行业首先要突破的地方,“尽管我国目前造船的存量占全世界的50%还多,但每吨位造船量的能耗、功耗和材耗比韩国和日本高,效率还有待于提升。跨域融合要突破传统工业本身的局限,把国内的优势力量结合起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

吴有生认为,当前船舶配套产业和动力产业的智能化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智能配套设备,包括**导航设备的数控化程度不高,配套产业亟需通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来提升船舶工业的能力和竞争力。

“希望到2030年或者是2035年左右,会有自主的、无人的、远洋的船舶(落地)。目前看到已有不同的**在进行无人自主船舶的测试和建造了。”葡萄牙工程院院士、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杰出教授卡洛斯CarlosGuedesSoares表示。

**船舶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主任赵同宾则指出,202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已明确海上自主水面船舶规则的生效时间表,这预示着全球范围内做好了“智能船舶”商业化运营的准备。

为了船舶智能化的提速发展,除了企业发力外,产业链和政策也在共振。

“从行业所处环境来看,船只本身不是挑战,下一个阶段除了技术之外,我们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和**体系来支持船舶自主化的发展。”卡洛斯指出,特别在未来的无人自主驾驶船舶上,更需要有相应的**监管体系,为商业落地扫清障碍。此外,自主智能船舶要走向商业运营,**合同等细节的修订也需要跟上发展的脚步。

上海市海洋局副局长金宏松表示,上海将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人工智能+海洋”,大力支持智能船舶、水下机器人、无人船、智慧海洋装备等研发设计制造。当前,人工智能已覆盖上海智能船舶、海上风电、海域观测、海洋检测等领域,提升海洋生态防护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未来上海相关产业生态的发展,金宏松指出,未来将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组织编制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绘制海洋产业地图,谋划构建上海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优化海洋领域投融资市场环境,发布首支覆盖全市场的**海洋经济股票价格指数,引导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各类主体,有序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强化创新策源,加快创新企业孵化培育。

金宏松还提及,将大力培育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例如,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船舶产业落地的新场景、新思路、新应用,特别是在服务深海基地事业发展,推进基地可靠(运)船舶智能绿色化转型,实施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项目,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建设,推动海水淡化和海洋生物**发展等方面,加强技术储备和能力建设,推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让智能技术成为驱动海洋传统产业焕新与升级的强大引擎。